第1016部分(3 / 4)

名傳記作家講述當時執行核轟炸任務的時候,就格外強調了羅雲衝承受的心理壓力。與以往使用燃燒彈不一樣,使用原子彈的轟炸行動會讓人揹負上很沉重的道義負擔,特別是在戰後,在要不要使用原子彈的爭論中,當時執行了核轟炸任務的軍人都被俘著極為沉重的心理與道義負擔。

羅雲衝肯定是最早意識到核武器擁有毀滅一切威力的軍人之一,談仁皓自己都承認,在最初的時候,談仁皓對原子彈是持支援態度的,畢竟一種威力空前的武器對帝國帶來的意義也是空前的,可是羅雲衝從來沒有對原子彈表現出任何的熱情,而且在使用原子彈的問題上,他也只是在盡到一個軍人的職責,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堅決支援與擁護使用原子彈。這也算得上是當時帝**人中少有的一部分吧,畢竟在原子彈出現之後,幾乎所有的帝**人都支援,或者是預設使用原子彈。

在任何官方資料中,都沒有關於這次核轟炸的記錄,不管是美國,還是在唐帝國,都沒有任何這次核轟炸行動的記錄,因為這是帝國曆史上第一次“折戢”,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失敗了的核轟炸!

第二十二章 折戢

“報告,報告,沒有看到爆炸閃光,沒有蘑菇雲,沒有出現任何爆炸跡象……”

指揮部裡安靜得出奇,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再確認一下,炸彈是否已經投了出去!”羅雲衝臉色鐵青,可他仍然保持著鎮定。

參謀軍官迅速聯絡上了前線的指揮飛機。“已經確定了,炸彈已經投出,可是……”

“儘快給我一份詳細的報告!”羅雲衝咬了咬牙,“轟炸機返航後,所有人員單獨隔離,但是不要審問,讓他們儘快各交上報告。”

在轟炸機返航之前,羅雲衝就透過絕密頻道發了一封電報回去,電報內容只有兩個字:“折戢”。後來,這成為了帝國核武器丟失,或者是核轟炸失敗的統一代號,意思就是發生了最嚴重的,最緊急的事故。

關於這次轟炸行動,沒有任何的政府記錄,也沒有任何的政府報告,甚至連戰後的美國政府也沒有任何相關的記錄。戰後,真正知道這次轟炸的人並不多,而且都三緘其口。可猜測與懷疑總是有的,而且很多人甚至拿出了一些證據來證明有這次轟炸,而且證明這是一次失敗的轟炸。

證據之一就是帝國生產的核材料足以製造兩枚鈽彈,而不是一枚。特別是在帝國政府公開展示了帝國的第一臺重水反應堆之後,這一猜測得到了有力的證實。從重水反應堆的結構,功率等效能指標上可以大概計算出其生產鈽的能力,也就可以計算出在29年的時候,帝國到底生產出了多少鈽,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一枚鈽彈最多需要12公斤,最少8公斤的鈽(後來在改進了設計後,需要的就更少了),就算按照12公斤計算,帝國在29年的時候,也至少能夠製造出兩枚鈽彈,而不是一枚。

關於鈽的生產能力,帝國並沒有做太多的解釋,也沒有公佈任何官方資料,這成了大部分人猜測帝國很有可能在美國丟失了一枚原子彈的主要理由。而且,甚至還有人大概推測出了這次轟炸的時間。

“漢江”號是在十九日就到達了聖地亞哥的,因此很多人認為,在已經獲得了轟炸經驗,而且美國航空兵已經被徹底打垮了的情況下,二十日進行新的一輪轟炸,這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而支援這一論點的就是,二十一日,帝國首相發表了宣告,繼續敦促美國無條件投降。這也許是對二十日轟炸失敗的一個掩飾。

第三個觀點就是,在美國爆炸的第二枚原子彈的時間很倉促,也就是說,帝國急於要證實還有更多的原子彈,因此沒有給美國太多的準備與反應時間。這有點像是在亡羊補牢,更像是在加強壓力,或者說是政治訛詐。

關於帝國是否丟失了一枚原子彈的最重要的觀點不在戰場上,也不在帝國這邊,而是在德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的時間上。

當時,大部分人都認為,德國在核武器理論技術方面是相當先進的,因為德國有世界上最好,最多的核物理學家,可問題是,製造原子彈僅靠理論是不夠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原子彈的理論基礎,而且原子彈的理論並不複雜,最大的問題是在工程上。也就是說,原子彈本身是一項工程,一項複雜的,需要巨大投入,更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龐大工程。特別是時間,不管投入有多大,沒有足夠的時間,任何國家都造不出原子彈。

“盤古計劃”從啟動,到完成第一次核爆炸實驗,前後超過了七年,就算前期有所耽擱,但是其研製時間不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