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戰爭,可實際上,在大戰之後,因為不符合政治上的需要,核武器就從來沒有在戰爭中使用過。因此,搞清楚戰後的世界格局肯定要比製造幾種新式武器更重要。準確的說,政治需要是根本,而新式武器只是實現政治目的的工具而已。如果本末倒置,就算有再好的武器,哪有有什麼用呢?
戰後的世界格局並不難判斷,在美國戰敗後,帝國海軍已經沒有真正的對手了,至少在二,三十年之內,帝國海軍是不會遇到重大挑戰的。德國屬於大陸型國家,有英國在外面擋著,難以成為海軍強國。波斯帝國內憂外困,能夠解決好國內的民族衝突就已經不錯了,哪還有能力與帝國競爭?口木已經完蛋,恐怕幾十年難以恢復元氣,如果帝國的政策徹底一點的話,口木今後都不可能成為帝國的威脅。美國必然衰落,甚至有可能遭到肢解,失去了成為世界強國的基礎。而其他一些國家,比如巴西,也因為沒有成為世界強國的雄心,而不可能成為帝國的對手。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該何去何從?實際上,大戰期間的眾多戰例已經給帝國海軍的發展指明瞭方向。那就是,當帝國海軍已經獲得了海洋的統治權的時候,海上戰爭將主要發生在陸海交界的地方,登陸作戰是一個主要的方面,另外,利用艦隊已經獲得的遠端打擊能力,從海上攻擊內陸,也將成為未來海上戰爭的一種主要形式。
在明確了未來海上戰爭的形式後,那麼海軍需要什麼樣的裝備,這個問題就很容易回答了。戰列艦是必然要退出海戰舞臺的,畢竟其有限的打擊距離不適合未來的戰爭。航母必然成為海洋戰場上的新霸主,不過航母的效能必須要得到提升,必須要獲得更強大的打擊力量,並且能夠對付更遠的目標。另外,艦隊的地位會有所下降,畢竟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帝國海軍不需要維持過於強大的主力艦隊,相反,登陸艦隊以及陸戰隊的地位肯定會得到提升,特別是由海到陸的投送能力,這是必須要保證的,這樣帝國海軍才能夠應付世界範圍內的各種威脅與挑戰,將戰爭的威脅擋在敵人的國門之外,從而避免帝國本土遭到威脅。
從當時海軍修改28年度下半年的戰艦建造計劃就能看出來,在甘永興讓談仁皓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海軍高層已經做出了決定。當時,大量的戰艦採購計劃被取消,只保留了正在建造,或者是已經開始採購零備件的戰艦。而新的建造重點是登陸艦艇,以及運輸船隻。後者,只是對現有海運實力的補充,以滿足戰爭的需要,而且這些運輸船隻在戰後都會被出售,轉為民用。相反,登陸艦艇是不可能轉為民用的,而帝國海軍保留規模龐大的登陸艦隊,除了滿足戰爭的需要之外,也是為了應付戰後所面臨的新挑戰。
甘永興還給了談仁皓一份29年度,海軍軍費預算的初步報表。談仁皓髮現了一個重點,那就是,在29年的預算中,海軍的科研經費比28年增長了三倍,相反,裝備採購費用降低了兩成。也就是說,帝國海軍將從29年開始轉型,逐漸脫離戰爭狀態,為戰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這也正是海軍的特點,陸軍因為裝備相對容易製造,所以轉向更為靈活,由戰時到平時,由平時到戰時,都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相反,海軍因為裝備的建造週期長,而且費用高昂,在平戰之間過渡的時候就需要更多的時間。恐怕也正是因為這個特點,所以校長與參謀長才會在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就考慮到讓海軍逐步恢復到平時狀態吧。
很明顯,當時甘永興讓談仁皓參與到這類規劃海軍未來發展方向的工作中來,正是在為談仁皓出任海軍司令官打下基礎。這就如同甘永興讓雷少卿去基層鍛鍊一樣,如果談仁皓沒有掌握海軍的發展,他今後又怎麼來率領海軍前進呢?
第五章 體制改革
海軍體制改革的問題就要嚴重得多了,而且這絕不是海軍希望發生的事情。戰爭進行到現在,特別是在聶人鳳出任海軍司令之後,海軍已經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體制改革,現有的體制是能夠很好的為戰爭服務的,如果以戰勝敵人為最高目的的話,那麼在戰爭結束之前,海軍是不需要進行第三次體制改革的。而這次提出改革的不是海軍,而是內閣政府,其中涉及到的問題極為複雜。
毫無疑問,甘永興讓談仁皓知道這件事情,也正是要談仁皓參與到改革中來,至少要談仁皓瞭解海軍為什麼要進行第三次體制改革,讓他弄清楚海軍的內部結構,這對他今後管理海軍肯定有著巨大的意義。
讓首相主動提出海軍進行第三次體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即將成立的空軍,二是成立國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