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體制改革,以及編制改革的問題,還要處理姜邦國遺留下來的很多難題,“湖”級航母的研製進展也相當順利,而且當時全世界範圍之內,恐怕也就只有美國正在研製的“埃塞克斯”級航母能與其匹敵,所以聶人鳳在當時沒有注意到已經被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島”級航母的研製計劃。當時,這個計劃甚至連一個正式的名稱都沒有呢。
直到25年初,隨著“湖”級航母大規模服役,建造工作全面展開之後,甘永興在處理海軍25年的造艦計劃的時候,才發現了這個被擱置的專案,接著就讓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正式啟動了這個專案。而當時,“湖”級航母的效能是得到了承認的,很多人都認為沒有必要製造新的航母,只需要保證建造更多的“湖”級航母就行了。因此,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在啟動了這一專案之後,也只是委託幾個造船廠進行基礎研究,而沒有給出新航母的效能需求資料。當時,參與這個專案的四個造船廠也都在忙著建造更多的“湖”級航母,也不是很重視這個專案,而且很多參與研製的工程師都認為,海軍需要的實際上就只是一種比“湖”級更大,能夠攜帶更多戰機,航空作戰能力更強的航母,因此按照“湖”級設計,進行同比例放大就行了。顯然,這個研製方向是絕對錯誤的。
隨著美國參戰,太平洋戰場上的血戰開始,“湖”級航母在戰鬥中也迅速的暴露出了很多缺陷與不足,特別是在25年到26之間,連續損失了數艘航母,同時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進攻陷入了僵局的時候,發展更新,更好的航母才真正得到了重視。也就是在26年的時候,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提出了具體的效能要求,“島”級航母的研製工作才正式展開。
參加競標的四家船廠都錯誤的理解了海軍的要求,仍然認為只需要同比例放大,讓航母多搭載幾十架飛機就行了,可當時海軍要的絕不是放大版的“湖”級航母,而是一種全新的航母。結果,反而是在戰爭期間升成了甲級造船廠的高雄船廠提出的方案最為符合海軍的要求。這就是“島”級航母的第一個設計方案,仍然採用直通甲板,滿載排水量提高到了48000噸,載機數量仍然只有120架,全面提高了航母的水下防護能力,並且採用了裝甲飛行甲板與裝甲主甲板,採用封閉式艦首,並且在機庫四周設定隔板,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半封閉式機庫。也就是說,這是為了提高生存能力的一種設計方案,而其航空作戰能力實際上並無實質上的提高。
最符合,並不表示就一定會被採用。實際上,海軍對高雄船廠的方案也不滿意。結果,三個月後,海軍送出了第二份招標書,其中明確提到,必須要借鑑實戰中的經驗教訓,在全面提高了航母的生存能力的同時,必須要全面提高航母的航空作戰能力,而且允許船廠採用新技術與新設計,成本控制也放寬了不少。
這份招標書最終確定了“島”級航母的基本特點,而之前表現優秀的高雄造船廠因為缺乏足夠的工程師,而設計航母絕不是設計作戰飛機那麼簡單的事情,沒有強大的工程師隊伍,就不可能設計出好的航母。這次勝出的正是帝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江南造船廠。當時,江南造船廠已經意識到,海軍很有可能停產“湖”級航母,轉為訂購新的航母,而新的航母造價更高,那他們的利潤也就越多,如果能夠獲得海軍的訂單,這對船廠也極為有利。在此情況下,江南造船廠組織起了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艇設計團隊,拿出了一套以前從來沒有過的設計方案,這就是採用了斜角甲板,安裝了四部彈射器,採用了半封閉式機庫的“島”級航母的原始設計方案。
當時,很多設計都是聞所未聞的,或者就是海軍之前所摒棄的。比如,斜角飛行甲板就是第一次出現,另外,海軍之前就曾經放棄過半封閉式機庫,認為這會限制載機的數量。而安裝四部彈射器,這更是讓人覺得有點過頭了。不過,事實證明江南造船廠的設計是相當有遠見性的,可以說,這些都成為了戰後航母的標準設計,因此“島”級航母也成為了帝國海軍航母發展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承上啟下的一種先進航母了。
當然,初始設計仍然需要改進,比如斜角甲板與航母中軸線的夾角,最初只有5度,後來先是擴大到了8度,然後是11度,最後確定13度最為合適。還有四部彈射器的安裝方式,艦尾阻攔索的設定位置,這些都改進了不少。而在所有的改進中,最明顯的就是升降機的位置與數量。最初的設計中,仍然採用兩部升降機,而且都在中軸線上,而且設計的是全封閉式機庫(後來才改為半封閉式機庫),可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