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2 / 4)

小說:謀聖張良 作者:開了

因此,他們既是君臣,也是故交知己。

在屺橋的拂曉,當黃石老人授之以《太公兵法》,給他指明瞭做“帝者師”的終極目標後,命運安排他與劉邦而不是項羽會合了。這樣。一是他碰上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歷史機遇,二是他選準了有資格由他充當“師”的“帝者”,這就是劉邦,三是他也確實教出了一個“帝者”,而與這個“帝者”合作得那般善始善終。

然而他們這種合作又不象諸葛亮與劉備,君王臨死還要託孤,這位“帝者師”還要代幼主北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終於以悲劇告終。

有趣的是,張良和劉邦由於相知甚深,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他們既不是反目成仇,也不是難分難捨,而是人各有志,不加勉強。劉邦深知張良有歸隱之意,他成全了他。因此在劉邦的臨終囑咐中,能安劉氏江山者,他點了王陵、陳平、周勃,卻沒有點張良,他尊重張良的選擇。劉邦的最後幾年,除皇上有所求之外,他基本上不過問朝政,是個“逍遙派”,淡泊功名利祿,願從赤松子逍遙去了。

所以說張良生命的一半是劉邦,他與劉邦是人生追求上的比翼鳥,這話是不假的。

劉邦作為皇上駕崩,有人是因為身為皇親國戚,哭自己失去靠山;有人是因為身為功臣,感恩於封賞。而張良的悲傷和慟哭,是生命之火共同燃燒的火炬熄滅了,這是從權勢和利祿的角度難以理解的。

他終日坐在那尊宛若人形的黃石的泉水邊,無言獨坐。他終於撫琴吟唱起來——

死生契闊,[譯文]生和死都在一塊,

與子成說:我和你誓言不改:

執子之手,讓咱倆手兒相挽,

與子偕老。活到老永不分開。

于嗟闊兮,如今是地角天涯,

于嗟洵分,如今是長離永別,

不我信兮!說什麼都成空話!

不我活兮!想回家怎得回家!

劉邦起事兩年後稱漢王,稱漢王五年後稱帝,稱帝八年後死去,終年六十三歲。

張良從下邳城外初識劉邦傾心夜談開始,到劉邦晏駕長樂宮,也就不過這麼十四年的歷史。十四年的交往在人生中是十分短暫的。然而這十四年,不僅對於劉邦和張良,而且對於古代的中國歷史,都是最精彩、最激烈。最關鍵的十四年。

如今,這位與張良死生契闊的人終於去了。

他的生命的一半已經埋進了墳墓

第32章 午夜,皓月中天

已經大權在握的呂雉,最大的遺憾就是兒子惠帝的柔弱,如何才能起衰振懦?當她正想借重張良出山的時候,在一個皓月中天的午夜,這位學道輕舉者的靈魂,化作一縷青煙飄然而去了。

在劉邦治喪期間,陳平前來造訪,張良不能不見。

張良對劉邦的悼念,是個人真摯的深情的心祭,他不願參加朝廷按繁瑣禮儀舉行的儀式,尤其不願參加由呂后操縱主持的儀式,他覺得這簡直是對亡者的褻瀆。劉邦的遺體任憑她擺佈,竟然三四日密不發喪,現在又來做出一副沉痛悼念的樣子,令他感到噁心和怒不可遏,還是結髮夫妻,竟然如此冷酷無情,還別說他是當今天子!

他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個無所顧忌的、不擇手段的、什麼事都幹得出來的女人,還會做出令人難以想象的事來。

因此他吩咐何肩,朝廷派人來就說他臥床不起了。

自從項羽烏江自刎,楚漢相爭的帷幕落下了,一統天下的大漢江山,雖然還得隨時應付諸侯王的反叛,然而天下黎明百姓卻渴望休生養息,無為而治。他打心眼裡十分賞識曹參,儘管他聽到不少人罵他任齊相以來尸位素餐,不理政務,是個十足的昏官,應該將他罷免。但是張良卻深深知道,如今的天下卻需要更多曹參這樣不管事的官,方能讓百姓經過暴秦沉重的徭役和秦末八年的戰亂之後,有一個喘息的時機。他十分了解曹參,此人決非是一個昏憒庸碌、無德無才之輩。曹參為齊相之後,曾召集過長老和諸儒,請教如何安撫百姓,聚訟紛雲,莫衷一是。後來他聽說膠西有位蓋公,便以厚禮相邀。蓋公便對他說,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於是曹參搬出正堂讓給蓋公住,蓋公教他用黃老之術治齊,因此他相齊八九年,齊國百姓安定,安居樂業。

雖然八年來,張良已漸漸遠離朝廷,學道輕舉,願從赤松子遊。但他表面的平靜,也難以掩蓋他心靈深處為朝政的憂傷,甚至常常使他清夜捫心,難以成眠。

在他出世的冰山深處,仍燃燒著入世的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