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的鏜床。石英岩砂棒形成的鏜棍是固定在那裡的,而數百斤乃至數千斤的炮管則是在鐵箍連軸的帶動下跟著齒鏈的小輪飛快轉動,主動摩擦著鏜棍。
石英岩中的玻璃質就硬度來說是強於鋼鐵的,只是太脆導致了會不斷崩裂而已。不過用在互磨的鏜刀上正好可以藉助其自銳性。唯一的麻煩是一根炮管鏜了不到兩分鐘就要調節一下石英砂棒的偏心尺寸,否則與炮管內壁接觸的部分就基本上都被崩掉空轉了。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種鏜床的法子總歸比鉗工用銼刀手工打磨炮管內壁質量要可靠得多,生產效率也快了十幾倍。如今吳越的工業水平還沒法弄出可以直接在鍛造實心鐵棍上鑽孔的機器,所以大炮這種東西只能是依靠一體化鑄造一次成型,後續工作只是稍微小範圍修修補補一下罷了。鏜掉的炮管內壁不平滑、氣泡凹凸部分的厚度,不僅可以在不減少大炮有效耐膛壓效能的情況下減輕大約兩成的炮身自重,也能夠防止炮彈在不夠光滑純圓的內壁磕磕碰碰,所以對火藥氣密性、彈丸威力和射程也是有一定幫助的。
“採用新的純液化鋼料澆注、鏜磨內膛外壁之後,使用10斤鐵彈或同尺寸12斤鉛彈的火炮炮身重僅1400斤,炮長8尺,射1000步;全炮含炮車炮架全重2000斤,日後挽架改好後即可馬拉機動。如今另有鑄造5斤鐵彈野戰炮自重600斤、長六尺、射800步;20斤鐵彈野戰炮自重2600斤、長一丈一尺,射1200步。不過20斤彈重的炮便不適合野戰機動部署了,還是以攻守城戰為要,野戰尋常也用不到那麼重的彈丸。”
錢惟昱從這批火炮身上看到了m1841和m1857等拿破崙滑膛野戰炮的影子,只不過如今吳越國使用的是正牌馬丁爐的高強度鋼材澆注的,比幾乎同等炮彈分量的拿破崙6磅炮、12磅炮炮身更輕。至於最大的20斤鐵彈規格,換算到歐洲人的度量衡約莫是24磅,也就是和沙俄的大號獨角獸炮一個檔次。只是在彈藥技術上吳越人還沒法和那些現代火炮相提並論——吳越人弄不出榴霰彈和榴彈,只能用實心彈、燃燒彈和純霰彈三種彈藥。所以火炮在野戰中射程大了也只能靠鐵球鉛球砸人殺傷,意義不大。
錢惟昱看著新造好的三檔規格野戰火炮,頻頻點頭認可,隨後才突然想起一個問題,追問道:“既然這火炮已經可以用水力鏜床打磨內膛了,那火銃的長管化應該也差不多了吧?那個專案可有進展?”
“火銃如今也做出了三到五尺長的數種規格,不過倒不是靠徹底鑄造的——沈大人想了個法子,把銃管澆鑄出個樣範之後,用尺寸和銃管相若的實心芯材圓輥插進去,然後用輕型鍛錘反覆常溫鍛打,確保內膛形狀不變形的情況下,把管材打得更加緻密。不過大王要的燧石發火機構在這等長槍上還不好搞——這長火銃比短手銃膛壓高好幾倍,絕對不能用轉輪機構,不然火藥爆破時從轉輪邊緣的漏氣便會燒傷射手,射程也不遠。故而犯難,或許還要一年半載的試製才能……”
“不著急,反正一年半載內絕對是打不起仗來的。慢慢來便是,但凡有進展的,盡皆記下工匠與主官的事蹟、實驗經過,朝廷另有重賞。”
第425章 北線無戰事
沈默提供的火銃發展思路,確實讓錢惟昱感覺眼前一亮。
原本吳越軍隊在火銃開發上一直只能做短管、低膛壓、近射程的手銃,主要制約便是槍管的加工技術。除了淺膛的短管可以直接熱鍛壓以外,其他深孔鋼管的加工上,錢惟昱一直侷限在要麼純鑄造、要麼鍛造實心鐵棍後鑽孔這兩個思路上。
純鑄造的工藝造炮沒問題,因為炮不怕管壁稍微厚一些,反正本來也是炮車拖著的兵器,而造火槍的話,要保障強度和射程就會存在管壁太厚、扛著過重的問題——吳越軍器監不是沒有在湖州鋼鐵廠試造過純澆鑄火槍,不過小半寸厚的管壁讓那種試作品足有三十幾斤重,卻才只能發射六到八錢重的圓形鉛彈,完全沒有效費比。
至於鑽孔技術,如果可以實施的話,效果當然是極好的。只是深孔鏜刀的刀具材料顯然是劃時代的東西,所以那個辦法也廢了。
現在,前段鑄造工藝還是保留,直接用優質鋼水澆鑄,只是這個鑄好之後,多了好幾道工序——先用磨鏜的技術,把鑄好的槍管內壁鏜磨掉薄薄一層,去掉帶氣孔砂眼和毛刺等瑕疵層,外壁也是如是修飾一番——大約一根槍管也就佔用一臺小型水力轉動鏜床半個時辰的加工工時。
內外打磨光滑後,做到實心芯棍可以勉強捅進去之後,就把槍管放到小鍛錘下面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