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立志賑貧達窮、存亡繼絕,然數年不得其法。及長,方得經市舶司提舉蔣公建言,說滄海以東有日本國,自盛唐之時便舉國向佛,廣學大唐佛法之精益。如今中土古道不存,正當求諸日本國反哺之義。故而方有此行。”
寬信法師一聽錢惟昱果然是不為錢財不為邦交,而是一心前來尋求兩國佛法交流、反哺唐土的,不由得也是一陣激動。日本僧人這些年來雖然不停地在那裡黑大唐,但是其實內心也是頗有一股複雜的情感的。他們著實希望唐土的國家可以恢復到“古道”上來,如今當初的中土上國之人,居然來日本求法,豈不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一旁的護持僧眾一邊把錢惟昱一行人往寺中引領,一邊悄悄向錢惟昱等吳越使團當中的首腦人物介紹起寬信法師的來歷。原來這老和尚還是天智天皇的八世孫,兩百年前從皇族分離出來的旁支,後來出家為僧的。聽了之後,錢惟昱不由得對這個年代的日本人崇佛程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那麼多龍子龍孫的都出家當和尚,倒是和南疆的大理國差不多了。”見多識廣的蔣潔茹跟在錢惟昱身邊,咬耳朵一般地輕聲碎碎唸了一句,倒是差點讓錢惟昱對她的聯想能力噴飯。
進了寺廟,寬信法師引著錢惟昱先參拜了金堂大伽藍中諸般佛像、登臨了東西七重塔——當然,登塔觀景期間,寬信法師還非常得體地試圖對錢惟昱說:“檀越此番觀覽東大寺,可曾覺得這佛地靈秀之氣頗有可觀?以檀越名貫東西的詩名,何不即興即景作詩數首,以志此法門盛況?”
這個請求差點兒把錢惟昱這個有點注水的大文豪給噎住——以錢惟昱目前的水平,完全憑自己的實力即興作詩,還是可以作出中等偏上水平的,但是和他此前在自己詩集裡面寫的那些肯定要差至少兩個檔次的成色。平時因為自己的郡王身份,又是一方牧守,自己不想作詩沒人能逼也就無妨,現在可是自己一心求佛向學、撞到槍口上來了。
幸好,錢惟昱還算頗有急智,先開始以諸般藉口推脫拖延時間:“小王哪裡算得上詩名貫於日本?便是在唐土,也頗有對小王詩作不以為然的啊。而且此行小王是本著求學的虔誠之心來的,中日兩國風物也多有不同。小王對日本典故史籍可謂是不學無術,怎好造次胡亂寫作,玷汙了這佛門莊嚴之地?”
這番藉口也算是謙虛得體——不是我不給你面子,不肯在這裡留詩,實在是我錢惟昱對你日本的歷史掌故文化典籍不熟,如果在東大寺題詩,卻信手引用了我中土的典故,豈不也是一種不敬麼?
隨行的日本僧人們一想,只有覺得這個海西邊來的郡王爺頗有君子之氣、仁人古風,倒是不再堅持了。唯有寬信法師一度堅持道:“檀越既是求法,須知法不著相,一念三千。若是拘泥於用典便不敢施為,不如不用典故便是,又有何難哉?”
如此一來,倒算是把錢惟昱的退路給堵住了,不過幸好錢惟昱也不是全然沒貨的料,此前一番扯淡也拖延了不少時間,最後稍微推脫一番便想到了一條取巧的法子。
“若草山上千尋塔,問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一邊提筆用自己練熟了的、圓潤飽滿的蘇體字寫下了這四句話,錢惟昱心中一邊默唸:對不住了,介甫公,誰讓咱後世是杭州人,靈隱寺去了不下十次,你提在飛來峰的這首詩,就改個地名借來一用了。
“好詩啊,好詩!檀越不愧是西國詩聖,老衲今日方才親自領教其中精奧。好一個‘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此句雖然沒有任何用典,卻古拙之中透著徹悟的慧根。便如入山尋法之人,千迴百轉,心念跌宕,而終於撥雲見日,得證大道,秒啊。”
在錢惟昱拿出這首之前,考慮到錢惟昱尊貴的郡王身份,加上古代達官顯貴多有讓自己養的門客文人給自己捉刀貼金的例子,所以東大寺異性僧眾雖然不至於懷疑錢惟昱是浪得虛名,但是多少還是對錢惟昱的水分稍微有些心虛的。
現在見錢惟昱毫無準備地在主持寬信法師的即興命題下,作出了以登東大寺七重塔為題的詩作,而且還非常深諳其入山尋法的佛理,不由得被徹底震懾了。
詩詞的插曲結束之後,寬信法師似乎是出於補償此前稍微刁難了一番錢惟昱的苦心,帶著他進正倉院,參觀了其中的諸多寶物。那正倉院從奈良時代起就是東大寺的寶庫,歷代天皇賞賜施捨的寶物都儲存其間。不過到現在這個時間,也就不過二百年的歷史,算不得什麼稀世珍寶。
錢惟昱參觀完之後,也就切入了今天最後一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