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軍政委汪鋒攜親筆信到西安面見楊虎城,信中對楊虎城給予高度評價,提出西北大聯合共同抗日的主張,並希望楊虎城和共產黨的關係保持下去,發揚光大。這更堅定了楊虎城不打內戰共同抗日的決心,並迅速與紅軍建立友好互不侵犯協定。第17路軍掩護中共和紅軍的人員與物資過境,形成與紅軍合作抗日的局面。此後,楊虎城部和紅軍再未發生過實際衝突。紅軍東征期間,蔣介石嚴令楊虎城進攻紅軍後方,楊虎城均以事先通知或打假仗的辦法予以敷衍。 1935年夏,張學良奉蔣介石命令率東北軍入陝甘“圍剿”紅軍。由於蔣介石挑撥離間,楊、張之間一度矛盾較深。次年春季,楊虎城憤蔣不抗日,提出“聯合東北軍發動抗日”的主張。在中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的調解下,楊、張消除誤會及成見,關係逐漸密切。他們決心團結一致,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聯共抗日。東北軍、第17路軍及中國共產黨“三位一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西北初步形成。
第十部分楊虎城 上將(2)
西安事變前夕的楊虎城與張學良
1936年夏,兩廣事變解決後,蔣介石調集重兵準備大規模“圍剿”陝北根據地和紅軍。10月20日,蔣介石抵西安,向張、楊部署“圍剿”計劃。張學良、楊虎城極力勸蔣聯共抗日,遭到蔣介石的斥責。12月4日,蔣介石率軍政大員再次抵西安,嚴督張、楊迅速“剿共”。張、楊在重壓之下,仍對蔣曉以大義,陳述利害,要求蔣聯共抗日,但蔣介石對他們的苦諫置之不理,張學良採用哭諫也無濟於事,反遭責罵。在此情況下,為了國家民族,他們決定實行兵諫,逼蔣抗日。 1936年12月12日,楊虎城、張學良聯合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及軍政大員,並立即聯名通電全國,提出停止內戰、抗日救國八項主張,且為貫徹與實現八項主張採取了有關軍政措施。他們致電中共中央,邀請派代表赴西安,共商救國大計,處理善後事宜。 15日,楊虎城向全國發表廣播詞,強調指出:“我們救國的方略,除了全國一致,向同一目標,對準中華民族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者抗戰以外,實在是沒有第二條生存的道路了。”“只要中華民族能夠生存,對個人為功為罪是不計較的。” 中共中央代表團到達西安後,做了耐心細緻的工作,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楊虎城、張學良同意中共中央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他們透過與南京方面宋子文、宋美齡的談判,迫使蔣介石以“人格擔保”接受楊、張的主張。西安事變因而得以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是中國現代史上由十年內戰到實現全國抗戰的轉折點。楊虎城為實現這一偉大的歷史轉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蔣介石返回南京後,背信棄義,竟扣押護送他回南京的張學良,在軍 事法庭上進行“審判”,並加以長期監禁,進而脅迫楊虎城“辭職出國考察”,實乃流放國外。 1937年6月26日,楊虎城乘胡佛總統號輪船離開祖國。7月9日,在旅途中聽到日軍進攻盧溝橋,隨即致電宋子文:“日寇進迫,國將不國,噩耗傳來,五中痛憤。弟以革命軍人,何忍此時逍遙國外,擬由舊金山返國抗敵。”14日到達舊金山,楊虎城即發表談話表示“這次即擬兼程回國,請求任務,執行戰鬥,為國效死”。但是,蔣介石拒絕了楊虎城回國抗日的要求。楊虎城返國抗日的壯志難酬,便決定利用此次出國“考察”的機會,在歐美各國進行抗日宣傳,爭取華僑的同情和國際的援助。訪問歐美之後,楊虎城決定回國參加抗戰,乃於1937年10月離開馬賽,於11月26日到達香港,受到愛國華僑和進步留學生的熱烈歡迎。可是,楊虎城一踏上香港碼頭,就被戴笠派去的軍統特務監視起來。從此,楊虎城遭到蔣介石的囚禁,前後轉移囚地多處,最後又從貴州押到重慶。1949年9月17日,楊虎城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於中美合作所。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之際,第二野戰軍首長即著手調查楊虎城的下落。12月1日,楊虎城的遺體被發現。1950年1月15日,重慶各界隆重舉行楊虎城追悼大會。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分別發來唁電,指出:“楊虎城將軍在1936年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推動全國一致抗日,有功於國家民族。”“楊將軍的英名,將為全中國人民所永遠紀念。”2月7日根據家屬的意見,楊虎城被安葬在西安南鄉韋曲少陵原杜甫祠西側。 (彭玉龍)
第十部分楊靖宇 將軍(1)
楊靖宇(yɑnɡ jinɡyu,1905—1940),中國東北抗日聯軍的著名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