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反日聯合軍和游擊隊為基礎,聯合其他抗日武裝而統一編成的,先後組建有11個軍。楊靖宇指揮的東北人民革命軍改名為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部隊發展到3個師,還有十餘支游擊隊。1936年6月,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政治委員魏拯民率該軍主力一部,長途跋涉到南滿,與第1軍部隊會師。楊靖宇、魏拯民主持召開兩軍領導幹部聯席會議,根據中央指示而產生中共南滿臨時省委,楊靖宇任書記,魏拯民任副書記;商定由第1軍和第2軍編成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楊靖宇為總指揮(亦稱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王德泰為副總指揮。此後,第1路軍成為活躍在東北南滿地區的抗日勁旅,威震敵膽。 為迅速擴大抗日遊擊區,楊靖宇於1936年秋冬兩季率部舉行兩次西征,西征計劃雖未實現,但卻擴大了東北抗日聯軍的影響,破壞了日軍長驅直入華北的作戰部署。 鑑於東北抗日聯軍的迅猛發展,日本侵略者深恐其在東北的殖民統治產生動搖,遂從本土和朝鮮調兵,使東北的日軍增至40多萬,不斷派遣重兵進行“討伐”。抗日聯軍不畏強敵,頑強進行反“討伐”作戰。楊靖宇率部出奇制勝,大敗被稱為“皇軍剿匪之花”的偽蒙軍索玉山旅。 1938年以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東北日軍亦對抗日聯軍部隊加強軍事進攻,並把南滿作為重點。東北抗日遊擊戰爭遂進入艱難的歲月。 為堅持鬥爭,第1路軍和南滿省委於1938年6月,將所屬部隊編成3個方面軍,劃分活動地區。是年秋季,楊靖宇率1400餘人,從集安錯草溝根據地出發,向通化、臨江一帶轉移。日軍獲悉訊息,急調2萬餘人,由日本關東軍南滿“討伐”司令官三木和東南地區“討伐”司令官野昌德指揮,向楊靖宇所部撲來。楊靖宇率部英勇反擊,一個月打28仗,勝利突圍。同年冬天,楊靖宇率部進入長白山密林,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堅持鬥爭。 1939年冬,東北抗日鬥爭形勢進一步惡化,抗日聯軍失去了同中共中央的聯絡,南滿和東滿的鬥爭也失去了統一領導,日偽軍在南滿對抗聯第1路軍的“討伐”和封鎖日益嚴重。為應付南滿的嚴重局面,楊靖宇、魏拯民和南滿省委決定,由魏拯民率第3方面軍去東滿活動;第2方面軍去長白山區堅持鬥爭,並相機進出鴨綠江上游;楊靖宇率直屬隊和第1方面軍共700餘人,由金川去江東作戰。1939年11月,楊靖宇所部在蒙江縣境內再次遭日軍和偽軍重兵包圍,受到重大損失。1940年1月,楊靖宇率300餘人攻下龍泉鎮後,組織所部向預定地點分散活動。但因叛徒告密,日軍得以調集兵力瘋狂追擊。楊靖宇下令化整為零,在嚴冬的茫茫林海與日軍周旋。 1940年2月18日,楊靖宇身邊最後2名戰士犧牲。日軍從抗聯戰士身上找到楊靖宇的印章,遂加緊追擊。2月23日,敵人順著楊靖宇大雪地留下的腳印蜂擁而至,楊靖宇知道已難脫險,迅即將所帶檔案全部銷燬,雙手舉槍向敵人射擊,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殘暴的日軍剖開楊靖宇的腹部,發現其中充滿枯草、樹皮和棉絮卻沒有一顆糧食,震驚不已。 為了紀念楊靖宇,1946年,東北人民政府將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1958年,經中共中央批准,吉林省通化市修建“靖宇陵園”,將楊靖宇的遺體安葬在此。 (彭玉龍)
第十部分葉劍英 元帥(1)
葉劍英(ye jiɑnyinɡ,1897—1986),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抗日戰爭時期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8集團軍)參謀長、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務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副教育長、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軍事學院副院長、中共中央委員等職。 葉劍英,原名葉宜偉,字滄白,1897年4月28日生於廣東省梅縣雁洋堡下虎村。葉劍英7歲讀私塾,以後進三堡學堂,一直是個優等生。由於家境貧寒,中學未畢業就輟學隨父下南洋謀生。1919年夏,他從南洋回國,入雲南講武堂學習。1920年夏,畢業回到故鄉,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1921年4月,孫中山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廣州成立,不久葉劍英被任命為海軍陸戰隊營長,隨江防艦隊護衛孫中山。1923年,他被升為建國粵軍第2師參謀長。第一次國共合作後,積極參與創辦黃埔軍校的工作,並任教授部副主任。1925年,葉劍英兩次率部東征討伐陳炯明。此後參加北伐戰爭,職至師長。
第十部分葉劍英 元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