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墊腳石做慣了啊?!這一下沒得做了,他還就不習慣了!於是,仗著自己腦子裡那些知識,給這個出個主意,給那個送個點子,種點兒糧,獻點兒寶的,還不求回報,趕著告訴人家,我願意當墊腳石啊,大家有啥事兒想踩就踩兩腳,我樂意啊!結果呢?大唐朝人的思維跟我不一樣,人家的道德觀裡還有知恩圖報這一說,所以我這墊腳石的地位倒也跟著水漲船高了!這下我這墊腳石當的更開心了,因為大唐人的道德觀比我前世裡看到的道德觀好太多了,這一下讓我驚喜萬分,這不就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那種只存在於希望中的道德觀嗎?
這不是說大唐的道德觀有多好多完善!從心理學來說,這屬於飢餓效應。一個人餓急了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個包穀面窩窩頭,他都能當寶。前世裡的道德缺失,一下回到大唐,我能不幸福麼?所以我認同了大唐的道德觀,認為這就不錯啦!我知足啦!於是,大唐的道德觀被我接受,併成為了我的道德觀!
好吧,最後說說本能。
我前世裡深惡痛絕的那些事兒,放了大唐朝,我居然做得很開心,甚至有些沾沾自喜,這是我的本能所不能接受的。
我可以不這麼做的,換了環境,換了生活,我可以遠離我以前深惡痛絕的東西,但我居然又鑽回這圈子了,我的本能告訴我,我錯了,我討厭!
這就成了我一直以來時不時會自責,會反思的原因。本來這種本能還在我的可控範圍之內。但真正起催化劑作用的大概就是老君觀裡看的那些道經了!
問題轉一圈,又回到了原點。道是研究真我,自我,直至內心的,是本能的放大,是自我的詮釋。道,就是人。道,可道,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