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制從四品。宣統元年升正四品。滿洲各二人,漢各三人。侍讀、初制正六品。雍正三年升從五品。光緒二十九年升正五品。宣統元年升從四品。侍講,初制正六品。雍正三年升從五品。宣統元年升從四品。滿洲各三人,漢各四人。修撰、初制從六品。編修、初制正七品。檢討、初制從七品。自修撰以下,宣統元年並改從五品。庶吉士,由新進士改用。試博學鴻詞入式,或奉特旨改館職者,間得除授。光緒末停科舉,改由外國留學畢業及本國大學畢業者,廷試後授之,食七品俸。或徑授編修、檢討,與舊制殊。俱無定員。其屬:主事,滿洲二人,漢軍一人。典簿�典簿、從八品。孔目,滿員從九品,漢員未入流。俱滿、漢各一人。待詔�待詔,從九品。滿、漢各二人。筆帖式,滿洲四十人,漢軍四人。
掌院掌國史筆翰,備左右顧問。侍讀學士以下掌撰著記載。祭告郊廟神祇,撰擬祝文。恭上徽號、冊立、冊封,撰擬冊文、寶文,及賜內外文武官祭文、碑文。南書房侍直,尚書房教習,鹹與其選。修實錄、史、志,充提調、總纂、纂修、協修等官。庶吉士入館,分習清、漢書,吏部疏請簡用大臣二人領教習事。初以內院學士為之,侍讀等官亦間有與者。後令掌院兼其職。康熙六年,始以工部尚書陳元龍領之,自是尚書、侍郎、內閣學士並得充之。是為大教習。其小教習由掌院選派,始於康熙三十三年。雍正間停止,高宗復舊制。侍讀、侍講司訓課,派編、檢二人提調館餼。三年考試,分別散留。辦事翰林,滿、漢各二人,雍正元年,命俸淺編、檢主定稿說堂,此清秘堂辦事翰林之始。厥後人數稍增,有奏辦、協辦之目。侍讀、侍講間亦為之。掌帥�官治事。主事、典簿、孔目,掌章奏文移,董帥吏役。待詔掌繕寫校勘。
初,翰林之職隸內三院。順治元年,設翰林院,定掌院學士為專官,置漢員一人,兼禮部侍郎銜。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二人。十五年各增二人。侍讀、侍講各二人。十五年各增一人。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無定員。典簿二人,十五年改一人為滿缺。孔目一人,十五年增滿洲一人。俱漢人為之。明年,省入內三院。十五年,復舊制,增滿洲掌院學士一人,兼銜如故。乾隆五十八年停。置待詔六人。滿員四人,滿員二人。十八年,復歸內三院。康熙九年,定滿、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各三人;乾隆五十年省滿洲各一人。光緒二十九年增侍讀、侍講滿、漢各二人。典簿、孔目各一人,待詔各二人。康熙九年定滿、漢各一人。十六年,命侍講學士張英等入直南書房。先是詔冊詞命多由院擬,至是始為西清專職。後改歸軍機處。二十八年,以院務隳廢,命大學士徐元文兼掌院事,重臣兼領自此始。明年定尚書、侍郎、左都御史俱得兼攝。光緒二十九年,增置堂主事,滿洲二人、漢一人。是歲省詹事府,以詞臣敘進無階,增置滿、漢學士正三品。各一人,撰文正六品。宣統元年升正五品。各二人。三十三年,增置秘書郎,從六品。宣統元年升正五品。滿、漢各二人。並設講習館,令翰林官研習學科,備各部丞、參選。宣統元年,復崇侍講學士以下品秩,停止外班升用。初制、翰、詹出缺,編、檢不敷升轉,以部、院科甲出身司員升用,是為外班。初制,進士論甲第,修撰、編修、檢討不分升降。順治間,授編修程芳朝等為修撰,檢討李霨等為編修,姜元衡以編修降檢討,不為定製。又內三院編修等官不必盡由科目,靳輔、劉兆麟等並以官學生授編修,蓋亦創舉。庶吉士舊隸內弘文院,後設本院,始來屬。雍正十三年,建庶常館。故事,散館後始授職,然亦有未選庶常而遽授者,均異數也。
文淵閣領閣事三人,掌典綜冊府。大學士、協辦大學士、掌院學士兼充。直閣事六人,掌典守釐緝。內閣學士、少詹事、講讀學士兼充。校理十有六人,掌裕Р岬閶欏J�印⒔病⒍痢⒈唷⒓旒娉洹<煸陌巳恕D詬籩惺榕沙洹D諼窀�駒薄⒈侍�礁魎娜恕S商峋俑笫麓蟪擠�∽喑洹�
國史館總裁,特簡,無定員。掌修國史。清文總校一人。滿洲侍郎內特簡。提調,滿洲、內閣侍讀學士或侍讀派充。蒙古、內閣蒙古堂或理籓院員司派充。漢翰林院侍讀學士以下官派充。各二人。總纂,滿洲四人,蒙古二人,漢六人。纂修、協修,無定員。蒙古由理籓院司官充。滿、漢由編、檢充。校對,滿、蒙、漢俱各八人。內閣中書充。光緒間,增置筆削員十人。
經筵講官,滿、漢各八人,掌進讀講章,敷陳訓典。歲仲春、仲秋兩舉之。滿員由大學士以下、都察院副都御史以上各官兼充。漢員由大學士、尚書、侍郎、副都御史、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