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2 / 4)

小說:福克納傳 作者:無組織

讓達爾“介入我和萊夫之間”。朱厄爾作出犧牲,自己買下一匹馬以後又把馬賣掉,為了讓一家人繼續前行。當然,他願意這樣做,但是,他的犧牲和凱什一樣,只是為了滿足母親的自私願望和父親的自私需要。小說的結局是:母親得到了自己選中的墓地,父親得到了一個新老婆和一副新的假牙。而沒有一個子女從這個把他們拴在一起的家庭中得到應有的扶持。在家庭這個圈子裡,每個孩子又是一個小圈子,這些圈子貌合神離。這樣,我們在這家人身上看到另一種緊張,不同於小說的強調延續的情節和強調破碎的形式之間的緊張。和整個社會一樣,家庭只能約束成員、但不能維繫成員。

問題出在家庭的中心上:父母治家無方,沒有愛,當然也不能以禮與愛教育子女。

本德倫家的子女們受到無愛可言的管束,自然變得要麼發育受阻,像凱什、杜威·德爾和瓦達曼;要麼惶惑苦惱,像達爾和朱厄爾。達爾愛杜威·德爾,既有自戀的味道也有亂倫的味道。他恨朱厄爾,朱厄爾也恨他,最終發展為兩人爭相佔有並處理母親的遺體。朱厄爾得到母親的遺體,乘勝追擊解決了達爾。埋葬母親以後,隨即策劃把達爾監禁起來。這些陰謀詭計揭穿一個事實:埃迪出世以前,孩子們早已成了孤兒。這不僅僅指婚外戀的私生子朱厄爾,不僅指安斯沒當好父親和丈夫;對這些子女來說,父母夫妻這兩種最基本的倫常關係都是不可靠的。特別是,我們從達爾身上看到生而無母的惡果,在朱厄爾身上看到生而無父的惡果。達爾說:“我不能愛母親,因為我沒有母親。”後來又說:“朱厄爾,你的母親是匹馬,可是你沒有爸。”達爾和朱厄爾二人表現了一些顯然起互補作用的特點。達爾老是為沒有母親而苦惱,變得內心豐盛,有直覺,富想象,外表柔順,說話轉彎抹角,屬於福克納小說中同陰柔之氣相聯絡的品質。朱厄爾的父親是個問號,因此他變得內心貧乏而理智,外表直爽、強硬、活躍,屬於福克納小說中同陽剛之氣相聯絡的品質。透過達爾,我們看到漫無邊際帶來的危險,他害怕死於分崩離析;在朱厄爾身上,我們看到界限僵固的危險,不容異己,必然造成貧困。

福克納寫完《我彌留之際》,立即寄給“(哈爾)史密斯,信上告訴他,我成敗在此一舉。”幾個月後,又宣告自己是在“6 個星期內一氣寫成的,一字未易”。

這一宣告前後兩個半句都會引起誤解(尤其是後半句),但是都說明一些有關此書的極其重要的情況,綜合起來可以看出福克納何以對於成功信心十足。首先,寫作速度之快,1929 年10 月29 日動筆,12 月11 日寫完。1930 年1 月12 日已完成修訂過的打字稿。第二,雖然改過一兩個名字、幾行文字,用詞改得多些,但是比以前任何時候改動得少,手稿十分乾淨,即使是一部簡單而老一套的小說,這樣乾淨的手稿也屬少見;對於一部試驗性質而且情節複雜的小說來說,這樣整潔的手稿實在令人驚異。要改動的早就改了,許多頁上只有一二處小小的改動。脫稿後的頭幾年中,福克納有時過甚其詞地稱之為他的最佳作。後來稱之為一本“周密考慮”的書,一本力作;偶爾也有貶詞。但是,它不愧為他的一大傑作。雖不如《喧譁與騷動》那樣富有靈氣,那樣動人,卻表現了偉大的才思和卓絕的控制。

哈爾·史密斯行動神速,1930 年10 月6 日便出版了《我彌留之際》,距福克納動筆不到一年。這本書和《喧譁與騷動》一樣,受到的關注不小,銷售量卻不高。福克納大失所望,但是什麼也影響不了寫作此書帶給他的巨大信心。連《喧譁與騷動》也未能如此幫助他恢復寫斯諾普斯一家和薩托里斯一家時的熱情。各種各樣的可能似乎到處皆是,對自己的整個宇宙的構想又一次強烈呈現。他說:“我明白了,不僅每一本書要有格局,藝術家的全部產品或者說創作總和也要有一個格局。”

從英國傳來訊息說,理查·休斯(1) 在大捧特捧福克納。休斯主要以《牙買加的大風》聞名,成為一個十分寶貴的贊助人。休斯讀了福克納的幾部作品後,說服阿諾德·本涅特(2) 為《喧譁與騷動》寫書評,說服查託溫德斯出版公司買下福克納作品在英國的出版權。與休斯的宣傳同時,福克納開始了自己的攻勢。

攻勢以短篇小說為重點,有積壓下來的多篇,也有正在寫作的幾篇。寄走《我彌留之際》後不到兩個星期,他用一塊硬紙板登記短篇小說的投稿去向,記下了第一篇寄走的日期(1930 年1 月23 日)。1930 至1931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