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寥寥無幾並且毫無先兆,此時雌性良好的營養狀況必定會大大增加延續該基因的後代的數目。這就是那些低密度生活的物種如蜘蛛和螳螂面臨的境況。一隻雄蟲能遇到一隻雌蟲已是鴻運當頭了,不能奢望這樣的好運會撞到第二次。這隻雄蟲的最佳策略是透過它的幸運遇合產生出儘可能多的攜帶其基因的後代。雌蟲儲存的營養越多,她就能給卵子越多的熱量和蛋白質。如果雄蟲在交配後離去,它很可能再也找不到另一個雌蟲,它的存活因此也將毫無意義。相反,如果鼓勵雌蟲吃掉它,它就可以使雌蟲產出更多攜帶它的基因的卵來。此外,雌蜘蛛在吞食雄蜘蛛時無暇他顧,就會允許雄性生殖器交配持續的時間更長一些,注入更多的精液使更多的卵子受精。雄蜘蛛的進化邏輯是無懈可擊的,但對人類來講則是怪異的,因為人類的生物特徵使得吞食性伴侶並無助益。多數男性一生中,有多於一次的性交機會;營養再好的女性一次通常也只生育一個嬰兒,或者至多是雙胞胎;並且一個女性在一次坐股期間也不可能透過充分消化男性的身體來顯著改善她孕期內的營養基礎。

這個例子顯示,不同物種的不同生態學和生物學特點對物種的性策略有決定作用。蜘蛛和螳螂吞食性伴侶,取決於它們低密度分佈、遇合機率低的生態學特點,以及雌性消化相對巨量食物的能力及營養良好時能顯著增加產卵量的生物學特點。如果個體開拓了一個嶄新的棲息地,生態學特徵會頓時改變,但個體仍攜有與生俱來的生物學特徵,這些特徵只能透過自然選擇緩慢改變。因此僅考慮物種的棲息和生活方式,紙上談兵地設計出一套適合這種棲息和生活方式的性活動特徵是沒有用的,你必將發現這些假定的最佳的性活動特徵並未發生。相反,性的進化受到遺傳特徵和先前的進化史的嚴重製約。

例如,多數魚類雌性產卵,雄性在其體外授精,但是所有的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和有袋動物都是雌性生育幼體而不是排卵,並且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採用體內授精(即雄性精液注入雌性體內)。生育幼體和體內受精涉及到如此之多的生物學調適和遺傳因素,以致於所有有胎盤哺乳動物和有袋動物幾千萬年來固守了這些特點。正如我們看到的,這些遺傳特徵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沒有一種哺乳動物是雄性獨力照顧後代,即便是和雄性獨力照顧後代的魚類、蛙類比鄰而居的哺乳動物也是如此。

我們因此可以重新定義一下由我們奇特的性活動產生的問題。在過去的700萬年間,人類與最近的親戚黑猩猩發生了分化,性解剖結構有某些區別,性生理區別多一些,性行為差別更多。這些差別確實反映了人類和黑猩猩在環境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別,但這些差別還受到遺傳因素的制約。那麼,生活方式和遺傳因素是如何造成人類進化出怪誕的性活動方式的呢?

第二章 兩性的戰爭

賈裡德·戴蒙德……性趣探密

第二章 兩性的戰爭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上一章中我們已經看到,要理解人類的性活動,我們必須拋開人類扭曲的觀點。我們確實是這樣一種特殊的生物,父母在性交過後仍然廝守在一起,共同哺育後代。但是任何人都無法聲稱男性與女性在共同養育子女方面所做的努力可以相提並論:事實上在絕大多數婚姻和社會中,男女兩性耗費的精力是不相等的。但是多數為人父者都多少惠及了自己的孩子,即使僅僅是食物或保護抑或居所。我們之所以將這些好處認作父親的天職,因為它們已被寫入了法律:離異後父親仍有撫養孩子的義務;而且即使是一個未婚母親,也可以訴請法院判令一個男子承擔撫養孩子的義務,只要基因測試證實該男子是孩子的生父。

但這些觀點仍然是僅僅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待性活動。在性活動方面,人類在動物世界中屬於異常現象,在哺乳動物中尤其如此。如果猩猩、長頸鹿和多數其他哺乳動物能夠言語,它們必定會聲稱人類那些有關撫養後代的法律是多麼地荒唐!多數雄性哺乳動物在令雌性受孕後即把雌性以及它們未來的孩子拋在腦後,不管不顧;它們又忙忙碌碌去尋找下一個雌性“現象”。“現象”普遍而必然地具有時間性、空間性、因果性,令它受孕。從總體上講,不僅僅是雄性哺乳動物,而是所有雄性動物,它們為子女所做的(如果有的話)要比雌性少得多。

當然這一沙文主義模式也存在不少例外。有些鳥類,如瓣雕鶴和斑鷸,是由雄性肩負起孵化、養育雛鳥的重擔,而雌性則再接再厲尋找下一個異性令自己受孕,然後由該異性來養育它的下一批孩子。有些魚類(如海馬和刺魚)和有些兩棲動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