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覺得非常活變,可以隨著各人行為,把他加減乘除去來。”“行”是思想、見解、行為,這不是一個常數,所以一切得失苦樂境界都覺得非常活變,可以隨著各人行為,把它加減乘除去來。常數是因,變數是緣,改造命運的關鍵在“緣”上。佛法對緣非常重視,所以講“天地萬物,因緣所生”。因緣所生著重在緣——緣生法,因為緣是變數,因是常數,掌握這個變數,自己就可以改造命運了。自己就可以循著自己的理想、自己的願望,得到殊勝圓滿的結果。佛在經上也給我們說“無常、無我、涅槃”,懂得這個原理,人可以成聖、成賢,可以成阿羅漢、成菩薩、成佛,都是基於這個原理上來說的。
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由此可知,《易經》瞭解世間宇宙人生的常數,但是它也知道這裡面有變數。掌握了變數,小的可以改造自己的命運,大則可以代世界國家謀求永久的安定和平。這一部書真正是了不起,很可惜現在幾乎變成看相算命的書,實在太可惜了!正如同梅光羲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中說:“《彌陀經》本來是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的一部書,現在變成為人送終的經卷,這實在是太冤枉了!”《彌陀經》淪落到這種地步,就像《易經》淪落到看相、算命、看風水一樣,太可惜了!《易經》確實是指導人生幸福、世界安定和平的一部哲理書。《易經》教導我們改造命運,就是‘積善’。積善當然先要改過,改過而後積善,這樣的人家‘必有餘慶’。雲谷禪師問了凡:“你能不能相信?”
餘信其言。
袁了凡之所以能改造命運,關鍵的所在,就是聞到善言他能夠深信,這就是大善根、大福德,他遇到雲谷這是因緣。佛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具足,他的命運怎麼會不轉?決定能轉過來的。
尤注說:“聞善言而生疑謗者,是為罪惡之相,故曰疑為罪根。”“善言”是聖教,世出世間聖人的教誨,後人稱之為經典。經典所說就是真理,永遠不變,超越時間、超越空間。超越時間就是幾千年前所說的道理,幾千年之後還是這個道理,永遠不變的;在中國是這個道理,拿到外國去還是這個道理,這是超空間。超時間、超空間,這才稱之為經典。
所以聽到這些話,知道這些世出世間的聖人,他們的著作教訓絕對不是經驗累積的。經驗累積有時候還有差誤,還有不適時宜。佛經是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真言,不是經驗的累積;歷史教訓是經驗的累積。經典著作是真性的流露,所以超越時空,是絕對的真理。你能相信,絕對得利益、得好處;不相信,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是你當面錯過。所以佛法講“疑是罪根”,是根本煩惱。根本煩惱六個——貪、瞋、痴、慢、疑、惡見,“惡見”是錯誤的見解。尤注說:“聞善言而起敬信者,是為福德之相,故曰信為福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世出世間的福德都是從“信善言”而生的。你能深信聖言,你能相信聖教,無量無邊的福德都是從這裡生出來了。了凡先生很難得,聽到雲谷的開導他就深信。
⑶修福積德超越宿命
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拜而受教’,在此處我們見到了凡尊師重道的真誠表態,並不是隨便說:“我相信,我一定照做。”然後過了兩天都忘掉了,他是認真的照做。下面是了凡居士自己的敘述,從此把從前種種的習氣、種種的毛病在佛前盡情發露,絲毫不隱瞞。而且‘為疏一通’,‘疏’就是疏文。述說自己種種過失的情形,向佛菩薩陳白,這是表示自己真心懺悔,求佛菩薩為作證明。《寶王三昧懺》裡有不少文字,跟了凡先生的疏文相同,將自己的過失一樁樁的說出來。
尤注說:“朱子家訓有云,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自己的缺點,自己的毛病不要怕人知道。真正聰明智慧的人,自己的弊病越多人知道越好;人家批評一句,人家責罵一句,業障就消了。如果自己的毛病隱藏起來,不讓人家知道,惡越積越大,後來的果報不堪設想!所以有過失不要隱藏,別人說出來,自己要感謝。縱然沒有過失,人家冤枉了我們也好;冤枉我們也是替我們消業,不必去辯白、辯護。常常為自己辯護,自己真的有毛病人家就不說了,那個惡就大了。中國唐太宗之所以成為歷史上賢明的帝王,就是他不護短。任何人可以當他面說他的過失,他以帝王之尊不責備人。為什麼?他要知過改過。
了凡先生髮願‘先求登科’,這“科第”是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