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能夠傳三世、二世,也‘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我們中國俗話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德很薄,以至於他不能傳下去了。過去社會對這些事很重視,現在觀念完全改變了,甚至於有許多年輕的夫婦,他們不要兒女,嫌兒女麻煩。現在社會的結構跟從前不一樣了,現在有社會福利。美國或加拿大,誰養老?國家養老,不需要靠兒女養老,所以他可以不要小孩。六十五歲退休了,國家有養老金,按月送來,比兒子還孝順。這是現代的社會福利制度比從前好,從前老人唯有兒女來撫養,現在的社會逐漸趨向於由國家、由政府來照顧。但是因果的原則是不會變更的。
養兒防老這是世俗的觀點。在出世間法,尤注說:“出世聖賢以絕欲斷愛,為去惑轉智,超凡入聖第一功修,惜俗情未及瞭解耳。”這種觀念至今還存在。年輕人發心出家,父母親友總是想盡辦法來阻擋,原因在他不曉得,還守著舊觀念——無後為大。佛法是看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它看到整個宇宙,實在是認清宇宙本來面目。我們世俗人看的只是宇宙中的一部分,看不到全體,而且只看到很小的一部分。在十法界裡只看到人法界;人法界裡面只看到現前,看不到過去、未來,所以眼光沒有佛菩薩那樣的透徹。家裡面如果有人出家,那真正是第一大喜事、第一殊勝之事。
可是出家一定要認真修行,出家修行要是沒有結果,於家庭沒有損害,於自身必定墮落。佛家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了道的確很不容易,你修行要有一定的成就,決定要證果,至少也要決定往生淨土,超出三界。譬如小乘一定要證得須陀洹果以上,雖沒有出三界也不要緊。為什麼?證得“位不退”,就算是聖人了。以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決定證阿羅漢果,時間雖然長,不墮三惡道,算是有成就了。
以這個標準來看,在大乘佛法裡面最低限度,也要把見思煩惱斷一部分——也就是八十八品見惑斷掉,才算是成就。八十八品見惑沒有斷掉,這一生就沒有成就,這是我們必須要認清楚的。八十八品見惑斷掉,在大乘圓教裡是初信位,小乘是初果位,不達到這個標準不算成就,還是要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要還債,十方的供養你必須要一一償還。人家不是白白的供養你,一定要償還。如果證得小乘初果、圓教初信位,供養的人都有福了,也不要還債,他的確種在福田上了。依此標準來看,我們這一代的出家人做不到。誰有能力可以做到!
做不到還有一個方法——求生淨土。求生淨土,一定要能往生,若不能往生還是不行。實在講求生淨土。比斷八十八品見惑實在容易得多了。生西方淨土,八十八品見惑一品不斷都沒有關係,所謂帶業往生。只要具足真正的信心、真實的願行,老實唸佛,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彌陀經》上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發心出家,一定要成就的。
②針對缺失徹底改過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
這是雲谷禪師教給了凡先生改造命運的方法,對著袁了凡的習氣毛病來下藥——應病與藥。他已經知道自己的毛病習氣,所以教他要‘盡情改刷’,‘改’是改過,‘刷’是刷洗。尤注說:“各人有各人之病痛,既能平心自檢,尋出一一病痛、一一過失所在,便有下手處。”‘盡情改刷’是真正的修行,並不是天天唸經、拜佛、唸咒這些形式上的功夫——修一輩子還要搞六道三途,都叫形式。形式的目的無非是提醒自己,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引發別人覺悟,真正目的在此地。個人修行不重形式,重在發現自己的毛病,這個叫“開悟”;把自己的毛病改正過來,就叫修行的“功夫”。所以最要緊的是,自己能心平氣和來反省檢點,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找出來。“尋出”就是尋找,找出自己的病痛,找出自己過失到底在那裡,這樣“便有下手處”,你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怎樣去改過。“用全神全力反轉來”,“神”是精神——用全副的精神、全副的力量,“反轉來”,把它反轉過來。下面尤注舉出幾個例子教我們。
“慳貪者轉之以施捨”,譬如“慳貪”,“慳”是慳吝;我們有的不肯施捨給別人,沒有的希望貪得。如果我們有這個毛病,“轉之以施捨”,用佈施的方法把它改正過來。我有的別人沒有,人家向我要,我很慷慨、很大方,我能送給別人。或者我看到別人有急需,他還沒有向我要,我就主動的佈施給他,這是修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