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具體如何做,郭拙誠只能憑想象畫了一些圖紙,也與同樣匆匆到香港轉了一下的匡國勝商討了一些細節,然後在匡國勝鬱悶的目光中離開。
緊趕、慢趕,郭拙誠總算在十二點前趕到了目的地——西安航空研究所。
在這裡,他遇到了好多航空領域的專家,裡面有不少是他認識的熟人,不少還是他在三機部的時候屬於他的手下。
看到郭拙誠出現,這些專家露出欣喜的神色,一個個爭先恐後地過來與郭拙誠打招呼,所有人臉上都露出高興而自豪的神情,似乎郭拙誠的到來讓他們臉上更加光彩,郭拙誠的認可才是最好的獎勵。
從這些專家嘴裡,郭拙誠的猜想得到了證實,不過,郭拙誠的思維還是慢了一步,這些專家取得的成績還超過他的想象:中國不但研究成功了大的渦輪風扇發動機,還將這種發動機安裝在新研製的大飛機上,今天就是進行試飛的。
這個訊息確實讓郭拙誠大吃一驚,但他想了一會就想明白了:雖然與前世相比這個進步是神速的,但並沒有出現太大的跨越,更沒有什麼金手指出現,可以是隻比中規中矩好了一點點而已。
這一世在郭拙誠的堅持下,開始了好幾年的斯貝發動機專案和運十飛機專案不但沒有如前世那樣因為國家戰略轉型、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而中斷,反而比之前更重視,得到的資金更多,人才更多。
讓這兩個專案加速的更是因為中國國際環境的改善,中國不但可以從歐美國家購買了不少關鍵技術的專利,還從這些國家得到了不少發動機的樣品,得到了不少中國暫時製造不出來的材料和零配件,同時還聘請了歐美國家的好幾位專家參與這兩個專案的研發。
這樣一來,中國的發動機專案、大飛機專案想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