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現在的油價基本接近一個理想值,我們外面的人看起來他們是虧本的,實際上如原油價格高看起來美國會吃虧一樣,都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這一回事。
我們說美國在現在的油價下發展生物能源是虧本的,是因為我們把眼光放在那些乙醇生產商本身。有資料顯示一百五十加侖乙醇需一點八噸玉米,也就是說乙醇生產商花錢買十二公斤玉米進來只能生產三點七九升乙醇賣出去。按當前市場價,幾乎無利潤可言。加上銷售、運輸等費用,是虧本的。
這些廠商很希望原油漲價,可是原油漲價的話,糧食價格也會隨之上升,即使原油價格達到甚至超過了他們的虧損線,但因為糧食的上漲又會打破這個平衡,因為糧食上漲造成乙醇的成本上升。原油價格、糧食價格相互作用,也許原油只有漲到一百五十美元,甚至二百美元,而乙醇的生產才能有贏利。
這樣看來進行生物能源生產的企業是不是永遠不可能賺錢了?
不是!如果我們把美國當做一個整體看,乙醇生產並沒有虧本。乙醇生產商買糧食生產乙醇的過程就是把利潤向農產品生產者轉移的過程。”
(感謝漠孤煙、kel、夏(⊙o⊙)殤的打賞,感謝egk、寒冷若冰之冰凍的月票,感謝各位的訂閱支援)
第1303章兩邊賺錢
郭拙誠說道:“糧價再高,乙醇生產商虧損再大,那些錢還是在美國國內,只是把錢從一個口袋移到另一個口袋。¤文學吧:¤如果乙醇生產者和糧食生產者是同一個公司,那這個公司也許還有贏利。我們不要被乙醇生產者虧損這種表象迷惑了,他們整個國家並沒有虧!
只要美國加大對這些生物能源生產和開發的公司的補貼就行。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將高價糧食拉到國際市場,不可以賺得更多利潤嗎?不會,投入市場的糧食越多,糧食的價格就會下降,利潤不見得會多。因為美國在國際糧食市場處於壟斷地位,保持糧食市場一定程度的缺糧才能維持高的糧價,才能賺取更多的利潤。
美國很聰明也很歹毒。美國的戰略就是打擊自然資源匱乏、又有後起之勢的亞洲國家群體,並乘機狠敲亞洲能源匱乏國家的一筆竹槓,搜刮各國的外匯儲備,強化美國的世界一極的地位。提高油價,打壓的是缺油國家;提高糧價打壓的是缺糧國家。既無石油資源又無農地資源的國家當然是既受高價原油之苦又受高價糧價之苦。
我們中國控制了伊朗的一個大油田而沒有進行生產,美國在全世界控制的油田比我們更多,他們也有更多的油田沒有進行生產。我們之所以沒有急於將伊朗的油田、我們國內的油田開發出來,是因為我們現在不需要這麼多的原油,是因為我們的技術還不高,是因為我們資金缺乏,暫時沒有能力來開發它們,不想浪費太多。
可是,美國手裡那麼多油田不開發。不是因為他們的技術水平不夠,更不是他們的資金不夠,而是這些油田是他們手中的緩衝器。只要原油價格還在他們可認定的範圍內,他們就不會大規模開採這裡的石油。當油價達到他們設定的警戒位時,他們才可能大規模開採以緩衝高油價帶來的危機。美國大規模開採這些原油的條件是:
第一、原油價格失去控制或者石油價格過高嚴重拖累美國經濟,造成美國內大的社會動盪。第二、其他非美國盟友國家已經失去了騰飛的機會或他們失去與美國抗衡的能力。第三、中國等這些即使能源消耗大國也是石油貧泛大國實現了石油替代能源產業化,石油不再成為戰略物質。
這三個條件顯然還遠遠沒有出現,也就是說美國還有相當長的時間內要利用高而不太高的石油價格從其他國家榨取利潤。美國會繼續鼓吹石油已經‘供大於求’的言論,以掩蓋他們的真實目的。
如果說這些未開採的油田是美國戰略的緩衝器。那麼美國國內的乙醇轉化廠就算得上是他們手裡威力無窮的武器了。現在各國的農業幾乎被美國綁架了,糧食的自由流通讓其他國家無法採取多生產糧食的辦法來抵抗美國的進攻。只要有大國準備大肆生產糧食,美國就可以讓近二百家乙醇廠停工,糧食鋪天蓋地地傾銷到那個國家,即使那個國家的農業不破產也會因為鉅額虧損也停滯發展。如果真有國家生產出大量糧食。美國將可以利用糧食價格低而大量收購去生產乙醇。
近二百家乙醇生產廠對其他國家而言就像是大海,無論別人生產多少糧食它們都可以吞下;無論別的國家想怎麼保住糧食價格,它們都可以吐出海量的糧食來打亂這個價格,讓那些國家虧得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