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3 / 4)

小說:誤入桃花源 作者:剷除不公

4歲徐志摩在英國留學時,幼儀赴英與之團聚,1922年生下次子,次年夭折。1926年兩人離婚。1953年張幼儀與蘇季子醫師結婚。

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是陸小曼,她生於1903年,比徐志摩大7歲。陸小曼的父親陸定是前清舉人,又東渡日本,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門生,與曹汝霖等民國民流是同班同學,回國後在財政部任職,先後在參事和賦稅司長等二十年,並參加了國民黨。小曼天生麗質,是個聰明伶俐的女子。16歲就學會英文法文,並且還是跳舞高手和交際高手。她是一位絕代佳麗,名聲很大,求婚的人很多。1920年陸小曼與一位上校武官王賡結婚,二人認識不到一個月就結婚了,婚禮非常豪華,但二人婚後生活並不幸福。王賡的生活方式是美國式的,與陸小曼的生活方式非常矛盾,讓陸小曼難以忍受。徐志摩回國後與王賡相識,王賡也是梁啟超的弟子,不久二人成了好朋友,也認識了陸小曼,二人沒多久就擦出了愛情的火花。但1926年兩人結婚後也並不幸福。而徐志摩的死也給她心身都受到打擊,精神越來越委頓,沉溺於鴉片,後與翁瑞午同居。陸小曼是個畫家。她於1965年病逝。

徐志摩還與林徽因曾有戀情。林徽因1904年生於杭州,16歲時隨父赴英並遊歷歐洲,後赴美留學,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1921年徐志摩認識了林徽因,任志摩喜歡林徽因,1924年徐志摩陪泰戈爾去太原前,徐志摩與林徽因會面並懇談,但這只是二人感情的結束,並不是開始。同年6月林徽因與梁啟超的公子梁思成赴美國留學,二人早已訂婚,二人於1928年結婚。1932年徐志摩來北平教書,林徽因因肺病加重辭去東北大學教職在北平西山養病。這期間二人的交往十分頻繁,一起赴宴,一起看戲,一起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平時徐志摩更是常常造訪她,二人的感情達到了愛的層面。徐志摩遇難後,梁思成等人代表北平的朋友去濟南處理他的後事,梁思成從失事現場帶回一塊飛機上殘片,林徽因一直把這塊殘片掛在臥室的牆壁上直到逝世。1955年林徽因病逝。

徐志摩就是這樣一位追求美、愛和自由的詩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都可拋。在我看來,徐志摩的死是必然的,他追求美和愛情,但他在美和愛情中得到是是不幸福,他一定會為自由而拋棄愛情,甚至生命,與其把徐志摩的死看成是遇難,不如看看成是自殺,他是為了比愛情更美的東西即自由而死的。死是他的歸宿,死是最自由的生,他像一朵雪花,那樣純潔那樣幻美,那樣輕易就在塵世中融化。正像他在《雪花的快樂》一詩中寫的: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裡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颺(揚),飛颺(揚),飛颺(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悽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颺(揚),飛颺(揚),飛颺(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裡娟娟的飛舞,

認明瞭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裡探望——

飛颺(揚),飛颺(揚),飛颺(揚),——

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第四章 在平凡中享受生命快樂的現代作家 第十三節 幽默閒適的林語堂

林語堂曾講過一個風行一時的笑話:“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屋子要有美國的水電煤氣等管子,有個中國的廚子,有個日本太太,再有個法國的情婦。”林語堂是一個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者,對中西文化比較熟悉,並以此自豪,他的最長處就是“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而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林語堂寫了大量關於中西文化的書或文章,如《讀中西文化》、《吾國吾民》、《論東西文化與心理建設》、《中西哲學之異同》、《論中外的國民性》、《論東西思想法之不同》、《論東西文化的幽默》、《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中國印度的智慧》、《美國的智慧》、《生活的藝術》、《蘇東坡傳》等,這些著作的大意就是主張以儒家的“明禮”來建設“倫常秩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