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小說:論衡全譯 作者:老是不進球

無定本。北宋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進士楊文昌用當時流行的俗本二十七卷與史館本三十卷對校,“改正塗注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七字”作序刊印,稱為善本。百餘年後,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會稽太守洪适又據楊刻本復加校訂重刻。這兩種宋版《論衡》目前僅存殘卷。

現在收藏於北京圖書館的宋本《論衡》,經元、明兩代不斷修補,是今存最早刊印的全本。另有《新刊王充論衡》十五卷本八冊(舊稱“元小字本”),是明朝初年坊間據宋乾道三年本刻印的,這兩種刻本均未流行於世。流行較廣的是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吳郡蘇獻可刻印的“通津草堂”本《論衡》(《累害篇》缺一頁四百字)。以後的版本很多,都是根據這個本子刻印的,只是有些刻本據宋本補足了缺頁。關於《論衡》的版本卷帙情況,參閱本書附編三《<論衡>版本卷帙著錄》便可以有較為詳細的瞭解。

歷代對王充及其《論衡》的評價,見仁見智,褒貶不一,或譭譽參半。

如謝夷吾稱王充的天才,“雖前世孟軻、孫卿,近漢楊雄、司馬遷,不能過也。”把王充抬得夠高的了。抱朴子則認為,“若所著文,時有小疵,猶鄧林之枯枝,若滄海之流芥,未易貶也已。”而蔡邕、王朗則視“論衡”為“異書”,不肯輕易示人。劉熙載對王充大加讚頌,說“王充《論衡》獨抒己見,思力絕人。”章太炎也盛稱此書,謂其“正虛妄,審向背,懷疑之論,分析百端,有所發敗��槐萇鮮ィ�旱靡蝗搜桑�鬩哉癯埽�劣誚褚嘞視心艽��咭病!彼鍶撕馱虺圃蕖捌湓噸�渴叮��畈┭牛�院閡嶽矗�粗�幸病!閉啪湃繚蛉銜�啊堵酆狻酚每凸鄣難酃猓��朗肥攏�薇偃肜錚�滴�洩�惺��髕罰�┫悠渲卸嗨鏊櫬Α!北嶂�呷綹咚撲鐫蛟啤岸�湮南輳�暝蚶褚迥�芤嚕歡�薔��芩嘍�ǎ�贛諼咔以印保�還�且槐盡疤鋼�敝�欏B濫瞎�凇短饌醭洌悸酆猓競蟆吩蛩擔骸胺蚴渦”繅躍�祝�渲���蜓約茸圓蛔愣嗟潰�咴蛞雜�來���酥�Γ�蚊�韁�俊被普鷦蛉銜�堵酆狻貳胺步苑⒂諞荒鈧�狗擼�什蛔災�淝嶂厥�餃鞝恕!焙��朐蛑岡鶩醭洹疤仄淦�棺允牽�叛圓宦祝�圓渙糶模�鮮ゴ笙停�淘譖�狻V劣凇段士住貳ⅰ洞堂稀返繞���儺爸�Γ�蛔鬩允昶浜嵋櫓�鏌印!薄肚斬ㄋ目餿�樽苣俊吩蛉銜�捌溲遠嗉ぃ�洞堂稀貳ⅰ段士住範���劣詵芷潯識耍�雜朧ハ拖嘣��晌秸R矣”,同時又指出,“儒者頗病其蕪雜,然終不能廢”,“所以攻之者眾,而好之者終不絕”。乾隆皇帝讀了《論衡》之後,認為它“背經離道”,“非聖無法”,但又“喜其識博而言辯,”認為可以“效其博辯,取其軼才”。而譚宗浚則指出《論衡》有“論人之失”、“論事之失”、“論理之失”和“論物之失”。直到近幾十年,才對王充的《論衡》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和系統的研究,儘管在對《論衡》的研究中還有不少分岐,有些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探討,但這部著作正日漸顯現出其思想異彩則是確定無疑的。

王充學識淵博,通曉百家學說,他所著的《論衡》內容豐富博雜,“上自黃、唐,下臻秦、漢而來”,“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詳該”。王充認為他的著作“折衷以聖道,析理於通材,如衡之平,如鑑之開”,這大概就是他將書取名《論衡》的原因。他自己解釋說:“《論衡》,論之平也。”又說:“《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也。”《論衡》的題名,標明王充要對往古與當時的一切思潮、學說加以衡量,評其是非真偽,定其輕重,攻擊虛妄之說。凡他認為是虛妄的,無一不加以抨擊。他對被神化了的儒學、有意志的天、目的論、道教神仙方術和種類繁多的世俗迷信進行了批判。批判的中心是從董仲舒到讖緯與《白虎通義》的神學體系,一切迷信,諸如符瑞、災異、風水、卜筮、祭祀、厭勝、祈禳、解除、求雨、雷刑等等,無一能逃過他筆鋒的掃蕩。

現存《論衡》85篇。若大體進行歸類,其基本內容有如下方面:一、從不同的角度論述性命問題的,有14篇文章。其中,《物勢篇》是性命說所依據的理論;《本性篇》與《率性篇》主要說性;《初稟篇》、《無形篇》、《偶會篇》、《命祿篇》、《氣壽篇》、《命義篇》、《逢遇篇》、《累害篇》、《幸偶篇》、《吉驗篇》主要說命;《骨相篇》說性和命在骨體上的表徵。

二、論述天人關係的,有21篇文章。其中,《自然篇》是天人關係說所依據的理論,表述了王充的自然主義天道觀。《寒溫篇》、《譴告篇》、《變動篇》、《招致篇》(佚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