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2 / 4)

小說:論衡全譯 作者:老是不進球

陽恩(1),人君賞其行;陰惠(2),天地報其德。無貴賤賢愚,莫謂不然。徒見行事有其文傳(3),又見善人時遇福,故遂信之,謂之實然。斯言或時賢聖欲勸人為善,著必然之語(4),以明德報;或福時適(5),遇者以為然(6)。如實論之,安得福佑乎?

【註釋】

(1)陽:外露,公開。恩:恩惠。這裡作好事講。

(2)陰:暗中。惠:恩惠。這裡是好事的意思。

(3)根據文意,疑“徒”奪一“不”字。行:經歷。文傳:文字記載。

(4)著:用。然:這樣。文中具體指行善得福,為惡遭禍這類事。

(5)這句話使人費解,疑是“善人時適福”之脫誤。有上文“又見善人時遇福”,可證。

(6)劉盼遂認為:“或福時適遇者以為然”,“此九字文辭不屬。意亦與上文沓復,疑是衍文。”錄此,以供參考。

【譯文】

世人議論做好事的福至,幹壞事的禍來。福與禍的報應,都由天定。人做出來,由天報應。公開做了好事,君主會獎勵他的操行;暗中做了好事,天地會報應他的德行。不論貴、賤、賢、愚的人,沒有認為不是這樣的。由於他們不僅看見過去的事例有文字記載,又看見做好事的人時常得福,所以就相信了,認為確實是這樣。這話或許是聖賢想規勸人們做好事,用一定會行善得福,為惡遭禍的說法,來表明有德必得好報;或許是做好事的人當時碰巧得福,遇見這種情況的人就認為行善得天好報這種情況是確實的。如果按照實際情況來判斷,怎麼會有上天賜福保佑的事呢?

【原文】

20·2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1),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問(2):“王安得此疾也?”王曰:“我食寒菹而得蛭,念譴之而不行其罪乎(3)?是廢法而威不立也,非所以使國人聞之也。譴而行誅乎(4)?則庖廚監食者法皆當死(5),心又不忍也。吾恐左右見之也(6),因遂吞之。”令尹避席再拜而賀曰:“臣聞天道無親,唯德是輔(7)。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為傷。”是夕也,惠王之後而蛭出(8),及久患心腹之積皆愈(9)。故天之親德也,可謂不察乎(10)!曰,此虛言也。

【註釋】

(1)楚惠王:春秋時楚昭王的兒子,名韋。春秋戰國之際楚國君主。公元前488~前432年在位。菹(u租):酸菜。得:這裡作發現講。蛭(h@至):螞蟥。

(2)令尹:春秋時楚國最高的官職,相當於其他國家的相。

(3)行:這裡作治講。

(4)根據文意,疑“行”後脫一“其”字。與上文“行其罪”語氣相同,可證。(5)廚:章錄楊校宋本作“宰”,可從。下同。

(6)見之:疑“之見”之誤倒。下文有“如恐左右之見”,可證。

(7)德:這裡是有德行的人的意思。是:結構助詞,使賓語提前。

(8)後:後室。這裡指後宮的廁所。

(9)及:這裡作同時講。積:病症名。一般以積塊明顯,痛脹較厲害,固定不移的稱作積。

(10)以上事參見《新序·雜事四》。

【譯文】

楚惠王吃涼酸菜發現有螞蟥,於是就吞食了,之後腹部得病不能吃東西。令尹問安道:“君王怎麼得這病的?”惠王回答說:“我吃涼酸菜發現有螞蟥,想如果責備廚師而不治他們的罪呢?這是破壞法令而使自己威嚴建立不起來的做法,我沒有這樣做的原因是怕百姓知道。要責備並給予他們懲罰呢?那廚師和管膳食的人按法律都該處死,心又不忍。我害怕左右的人看見,於是就吞食了。”令尹離開自己的座位再次叩拜並恭賀說:“我聽說天道是沒有親疏的,只幫助有德行的人。君王具有仁德,靠天的幫助,病不會造成傷害。”這天晚上,惠王去後宮廁所排出了螞蟥,同時病了很久的心腹積塊也全都痊癒了。所以上天是愛護有德行的人的,這還能說不清楚嗎!我說,這是句假話。

【原文】

20·3案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有不肖之行,天不祐也。何則?惠王不忍譴蛭,恐庖廚監食法皆誅也。一國之君,專擅賞罰;而赦,人君所為也。惠王通譴菹中何故有蛭,庖廚監食皆當伏法(1),然能終不以飲食行誅於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庖廚罪覺而不誅,自新而改後。惠王赦細而活微,身安不病。今則不然,強食害己之物,使監食之臣不聞其過,失御下之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