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變:害。
(5)耕:種田。耘(y*n雲):除草。
(6)神農:神農氏。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相傳遠古人以採集漁獵為生,神農用木製成耒、耜,教其農業生產。又傳他曾嘗百草,發現藥材,教人治病。一說神農氏即炎帝。橈(n2o撓)木:彎曲的木頭。耒(l7i蕾):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像木叉。
(7)耨(n^u):用耨(古代一種鋤草工具)來鋤草。
(8)《太平御覽》卷二二引《論衡》文作“雲雨與龍相應”,故疑“雲”後奪“雨與”二字。
(9)《昭明文選·七命》注引“堯時”下有“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九字,根據下文文意,可從。
(10)擊壤:相傳堯時的一種遊戲。壤是類似鞋底狀的木板。遊戲時,把一塊壤放在地上,然後在三四十步外的地方,用另一塊木壤去投擲它,投中的算贏。後用“擊壤”為歌頌太平盛世之典。塗:通“途”,道路。
(11)意妄:疑是“妄意”之誤倒。《韓非子·用人》雲:“雲規矩而妄意度,”可一證。《莊子·胠篋》有“妄意室中之藏”,可二證。
【譯文】
傳書上又說:“因為伯益鑿井,龍飛昇到高高厚厚的雲端,神隱居於崑崙山中。”這是說鑿井有害,所以龍和神在作怪。要說龍飛昇到高高的厚厚的雲端,是事實。但要說神隱居崑崙山中,又說因為鑿井的緣故,龍飛昇神離開,那是假的。鑿井有水喝,種田有飯吃,同是一種情況。伯益鑿井,導致變化,開始有種田的人,怎麼能說沒有改變呢?神農把木頭弄彎做成耒,教百姓種田鋤草,百姓才開始以五穀為糧食,五穀才開始播種。改耕土成為田,鑿地成為井。井出水能解渴,田產谷能救飢,這是天地鬼神想做的事,龍為什麼要躲入高高的厚厚的雲端去呢?神又為什麼蔽居崑崙山呢?其實,龍升入高高的厚厚的雲端,古今都有,並非始於伯益鑿井才升入雲端。如今盛夏,雷雨的季節到了,龍多數要飛昇雲裡。雲雨與龍相互應和,龍駕雲雨而行,同類之物互相招致,這並非是有意的行為。堯的時候,天下很和睦,老百姓無事,有個五十歲的老人在路上玩擊壤的遊戲。圍觀的人說:“偉大啊,堯的德政!”玩擊壤的人則說“我太陽昇起就勞動,太陽下山才休息,鑿井來喝水,種田來吃飯,這裡邊堯出了什麼力呢?”可見,堯的時候已經有井了。唐堯、虞舜的時候,養龍駕龍,龍常在朝廷。夏朝末年政治衰敗,龍才隱藏起來。並非伯益鑿井,龍才飛入高高的厚厚的雲端隱藏。所說的神,是什麼神呢?各種各樣的神都是。各種各樣的神為什麼要憎恨人鑿井呢?假使神跟人一樣,那也應該有喝水的慾望,有喝水的慾望。卻要憎恨井而離開,這就不真實。要是伯益不鑿井,龍就不會因為憎恨鑿井而蔽入雲端,神也不會因此而隱居崑崙,這是作傳書的人胡亂揣測,編造出來的。
【原文】
19·14傳書言:“梁山崩(1),壅河三日不流,晉君憂之(2)。晉伯宗以輦者之言(3),令景公素縞而哭之(4),河水為之流通(5)。”此虛言也。夫山崩壅河,猶人之有癰腫(6),血脈不通也。治癰腫者,可復以素服哭泣之聲治乎?堯之時,洪水滔天,懷山襄陵(7)。帝堯吁嗟,博求賢者。水變甚於河壅,堯憂深於景公,不聞以素縞哭泣之聲能厭勝之(8)。堯無賢人若輦者之術乎?將洪水變大,不可以聲服除也?如素縞而哭,悔過自責也,堯、禹之治水以力役(9),不自責。梁山,堯時山也;所壅之河,堯時河也。山崩河壅,天雨水踴,二者之變無以殊也。堯、禹治洪水以力役,輦者治壅河用自責,變同而治異,人鈞而應殊(10),殆非賢聖變復之實也。凡變復之道,所以能相感動者,以物類也。有寒則復之以溫,溫復解之以寒。故以龍致雨,以刑逐暑,皆緣五行之氣用相感勝之。山崩壅河,素縞哭之,於道何意乎?此或時河壅之時,山初崩,土積聚,水未盛。三日之後,水盛土散,稍壞沮矣(11)。壞沮水流,竟注東去。遭伯宗得輦者之言,因素縞而哭,哭之因流(12),流時謂之河變起此而復(13)。其實非也。何以驗之?使山恆自崩乎,素縞哭無益也。使其天變應之,宜改政治。素縞而哭,何政所改而天變復乎?
【註釋】
(1)梁山:指呂梁山。在今山西省西部,黃河與汾河之間。
(2)晉君:指晉景公。
(3)伯宗:春秋時晉景公的大夫,賢而好直言。輦(ni3n碾):古代一種用人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