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與雲互相招致,虎跟風相互引致,所以董仲舒的雲祭辦法,是設一條土龍以此來感召雲雨。那炎熱的夏天太陽主事,雲雨來干擾。太陽是火,雲雨是水。水火互相沖擊而發出的響聲就是雷。龍聽見雷聲就騰起,一騰起雲就來,雲到龍就乘坐它昇天。雲雨感召龍,龍也就駕起雲昇天。升到天和雲的最高處,雲消失又降下來。人看見龍乘雲就說是“昇天”,看見天產生雷電就認為是“天來取龍”。世上的儒者讀《易經》,看見傳書上說的,都知道龍是雲之類,但由於他們拘泥於庸人的議論,不能正確理解那說法;又看見短書能作證,因此就認為是“天來取龍。”
【原文】
22·11天不取龍,龍不升天。當■丘欣之殺兩蛟也(1),手把其尾,拽而出之至淵之外,雷電擊之。蛟則龍之類也。蛟龍見而云雨至,雲雨至則雷電擊。如以天實取龍,龍為天用,何以死蛟為取之?且魚在水中,亦隨雲雨蜚(2),而乘雲雨非昇天也。龍,魚之類也,其乘雷電,猶魚之飛也。魚隨雲雨不謂之神,龍乘雷電獨謂之神,世俗之言,失其實也。物在世間,各有所乘。水蛇乘霧(3),龍乘雲,鳥乘風。見龍乘雲,獨謂之神,失龍之實,誣龍之能也。
【註釋】
(1)■丘訢:即菑丘訢。
(2)蜚:同“飛”。這裡是跳出水面的意思。
(3)水:疑衍文。“蛇乘霧,龍乘雲,鳥乘風”,文例相同,可證。
【譯文】
其實天不會來取龍,龍也不會升天。當年菑丘訢殺兩條蛟的時候,是用手抓住它的尾巴,拖出來到深潭的外面,讓雷電擊殺它。蛟就是龍之類。蛟跟龍一出現雲雨就來了,雲雨一來那麼雷電就擊殺它。如果以為天確實來取龍,龍為天使用,那麼天為什麼要取死蛟呢?而且魚在水中,也隨著雲雨跳出水面,但乘雲雨卻不能昇天。龍跟魚一類,龍駕雷電,就同魚隨雲雨跳出水面一樣。魚隨著雲雨跳出水面不認為是神物,而龍駕雷電卻偏偏認為是神物,可見社會上的說法,不真實。動物在世界上,各有各自乘坐的東西。蛇駕霧,龍乘雲,鳥御風。看見龍乘雲,就認為它是神物,這不符合龍的實情,而是在捏造龍的本領。
【原文】
22·12然則龍之所以為神者,以能屈伸其體,存亡其形(1)。屈伸其體,存亡其形,未足以為神也。豫讓吞炭,漆身為厲(2),人不識其形。子貢滅須為婦人(3),不知其狀。龍變體自匿,人亦不能覺,變化藏匿者巧也。物性亦有自然。狌狌知往(4),乾鵲知來(5),鸚鵡能言,三怪比龍(6),性變化也。如以巧為神,豫讓、子貢神也。孔子曰:“遊者可為網(7),飛者可為矰(8)。至於龍也,吾不知其乘風雲上升。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乎(9)!”夫龍乘雲而上,雲消而下。物類可察,上下可知,而云孔子不知。以孔子之聖,尚不知龍,況俗人智淺,好奇之性,無實可之心(10),謂之龍神而昇天,不足怪也。
【註釋】
(1)存:存在,出現。亡:消亡,隱藏。
(2)厲(l4i癩):通“癩”,即麻風病。
(3)參見《弘明集》卷三宗炳答何衡陽書、《鹽鐵論·殊路》。
(4)狌狌(x9ng星):猩猩,狌狌知往:《淮南子·汜論訓》高誘注說,猩猩見人走過,能叫出名字,這叫“知往”。
(5)乾(gan甘)鵲:喜鵲。《實知篇》作“鳱鵲”。乾鵲知來:《淮南子·汜論訓》高誘注說,人要有喜事,喜鵲就會叫起來,這叫“知來”。
(6)比:相似,跟。。一樣。
(7)網:《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與本書《知實篇》均作“綸”,可從。綸(l*n倫):釣魚線。
(8)矰(eng增):一種繫著絲線的短箭。
(9)引文參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10)可:疑“事”草書形近而誤。“實事”本書常連文,可證。
【譯文】
然而龍之所以被認為是神物,是因為它能收縮與伸長自己的身體,形體可以時隱時現。能收縮與伸長自己的身體,形體可以時隱時現,不足以認為是神物。豫讓吞下木炭,用漆塗身變得像得了麻風病一樣,使人無法識別他的形體。子貢拔掉鬍鬚裝成女人,讓人不曉得他原來的樣子。龍變化身體自動隱藏起來,人不過不能察覺,這是由於它變化和隱藏得巧妙。動物的天性也有生下來就這樣的。像猩猩知道過去的事情,喜鵲知道未來的事情,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