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通的這支小部隊實在無力阻擋多爾袞的八旗鐵騎,當日就被擊潰。多爾袞遂於二十二日率軍抵達山海關,吳三桂開關相迎,滿清鐵騎屯於關內。此時李自成已經做好了大戰的準備:二十萬大軍一字排開,布成一字長蛇陣,自北山綿延直至海邊,嚴陣以待。山海關開關迎敵,先鋒軍正是吳三桂的人馬。史書記載,當日大風,塵沙蔽天。好一場天昏地暗的大戰!李自成與吳三桂激戰正酣:吳三桂雖然驍勇善戰,但畢竟兵微將寡,漸漸落了下風。就在吳三桂的人馬即將被擊潰的時候,忽然山海關城門重又大開,多爾袞的鐵騎滾滾而出,勢不可擋。李自成的農民軍一潰四十里,李自成本人逃回北京。山海關腳下的這場大戰的確是驚心動魄,最後的結局是以李自成的失敗和吳三桂、多爾袞的勝利而告終。對於這樣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應該仔細去分析一下各方勝敗得失的原因:從勝利方吳三桂、多爾袞來說,在二十二日多爾袞到達山海關之後,雙方肯定是先迅速達成了政治上的協議並相互做了保證。雙方都是前途未卜,肯定不能貿然就聯合起來。協議的內容無外乎以下幾點:首先吳三桂要確保自己能夠永遠掌握兵權,否則性命就會懸於他人之手;其次對於多爾袞來說,要確保吳三桂在以後的滿清內部宮廷鬥爭中要站在自己這一邊,這也是必然的;第三,就是當下齊心協力,先打敗李自成!
至於吳三桂的榮華富貴,倒是不必多說的。
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這場戰爭的具體戰術了。很顯然,多爾袞才是對抗李自成大軍的主力,八旗鐵騎剛剛趕到,勞師以遠,中途還和李自成派出關的唐通所部打了一次,要恢復完全的戰鬥力,吳三桂就必須為多爾袞贏得儘可能多的休整時間。吳三桂的軍隊是原大明遼東軍的精銳,要抵擋李自成一段時間還是不難做到,但是關鍵在於吳三桂就這麼點政治資本,要是拿去和李自成拼光了可就沒有討價還價的本錢了。所以這也是支援上述關於政治協議之揣測的一個理由:事實上吳三桂是真的和李自成拼了,為多爾袞爭取了儘量多的時間。再從李自成的角度來說,他本次戰役的失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他所面臨的敵人之強大,可以說是他平生所未見的。李自成十四年來一直和大明的剿匪官軍作戰,剿匪官軍中雖說也有洪承疇、左良玉等名將帶的軍隊,但大明朝上上下下腐敗透頂,除了少數精銳,軍隊的整體戰鬥力強不到哪裡去,否則也不會讓流寇越剿越多了。而這次李自成面對的敵手是吳三桂和多爾袞的聯軍,吳三桂所部是大明朝最最精銳的部隊,而多爾袞的八旗鐵騎在當時是橫掃天下、戰無不勝的,連蒙古人都已經被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收服,對滿清歲歲來朝,八旗軍戰鬥力之強悍,可見一斑。其次就是他似乎沒有預料到多爾袞會這麼快到達山海關並參戰。這一點其實很成疑問,按理說多爾袞在如此微妙的形勢下必然會來混水摸魚,猜也能猜到;而且李自成曾經派唐通出關狙擊多爾袞,唐通既然戰敗,訊息必定會傳到李自成耳朵裡。但是所有的史書都說李自成在面對多爾袞的時候“猝不及防”,不知是何緣故。也許是李自成以為滿清內部爭權奪勢的鬥爭尚未結束,不敢貿然出兵,只是做做樣子而已,沒想到多爾袞置國內的複雜局面於不顧,真的出兵來打。然而雖然敵人強大,戰場形勢變化又出人意料,但李自成的軍隊畢竟也是經過多年戰爭考驗的隊伍,並非不堪一擊,他的潰敗還有其他原因,也就是李自成在具體戰術上的失敗。李自成在山海關下布了一個“一字長蛇陣”,陣形從北山一直綿延到海邊。《三國演義》中姜維伐中原時和鄧艾鬥陣法,就鬥過此陣。《三國》裡說這種陣法的好處就是“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擊其中則首尾相應”。此話固然不錯,然而事情都是相輔相成的,這個陣法的好處也正是它的致命處,雖然能互相呼應互為犄角之勢,但是萬一被人從中攔腰截斷,則首尾不能相救,勢必被各個擊破。最後戰役的走勢也確實如此,李自成二十萬大軍一字排開,兵力分散,多爾袞集中兵力,攻其一點,不計其餘,結果果然衝破了李自成的陣形,將此陣擊潰。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據傳說北京城自1644年正月開始就大鬧鼠疫,流毒深遠。李自成大軍進京之後,軍中多染此病,戰鬥力因此銳減。總而言之,由於以上種種原因,造成了最終我們看到的這種結果。對於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三人來說,他們在戰爭中各自得到了自己命運的歸宿;而對於整個中國來說,滿清入關席捲中原,從而形成封建專制社會迴光返照的歷史走向也已不可避免。對於歷史來說,這是必然?還是偶然?李自成一路潰逃,退回北京,途中洩憤殺死了吳三桂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