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2 / 4)

小說:寶路天行 作者:套牢

“既然說到茶盞!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宋代的鬥茶。”一臉苦大仇深的黃老突然說道,他見幾個年輕人的東西,都看得差不多了,就想著露露自己的寶物。

“鬥茶?”王佑榮一愣,鬥雞、鬥蟋蟀他倒是知道,這茶可怎麼鬥?

“不錯,鬥茶,在宋代可算是一門藝術,也是民俗。”田老笑呵呵的說道,“黃老弟這麼說,難道是得了什麼好東西,要拿出來給大夥開眼?”

“不會又是黑釉盞吧!”黎老是專攻雜項的,這類茶盞雖然也歸入陶瓷類,卻也是雜項玩家鍾愛之物。前幾年,有一次聚會,劉老就拿出來一個黑釉盞,當時這幫老夥伴都驚呆了!黎老對此印象特別深刻,這些年來一直也想淘弄一個,哪怕是殘品都行!

“呵呵,哪裡去找那麼多的黑釉盞!你要想看,還得跟劉老哥借去。”黃老搖了搖頭,黎老口所說的黑釉盞,正是鬥茶的最佳器具。

在宋代,黑釉盞的燒製,盛極一時,以至於,在當年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瓷窯,包括定窯、磁州窯、耀州窯等名窯,均有燒製黑釉瓷。在這些窯口之,又以建窯生產的黑釉盞最為著名。

根據燒製出來的效果分,大致有純黑、兔毫、油滴、鷓鴣等類別,但是最珍貴的要屬於建窯曜變。

現存的建窯曜變盞只有四隻,可惜都收藏在日本,因為日本人叫建窯黑釉瓷為“天目釉”,所以那四隻建窯曜變盞也叫“曜變天目”。

就連劉老大手裡的,也只是儲存完好的兔毫盞。可惜了,堂堂天朝國寶,想要看,卻只能去日本了!黃老嘆息了一陣,回到正題,對幾個年輕人說道:“你們誰來說說這鬥茶?”

吳晨本就是個好茶之人,跟茶有關的事,多少有些瞭解,這鬥茶一說自然也是知道的,只是沒有專門研究過,他打定主意要藏拙,在這些長輩面前就不想出頭。

“鬥茶!聽說過,沒見過!”孔四就更乾脆,他北方人,大冬天都大瓢冷水直接灌下去,就算是喝茶,那都沒什麼講究,一骨碌吞下一大碗的那種,之所以聽說過鬥茶,主要還是混了這些年的古玩行當,偶爾聽到過這個詞。

第108章鬥茶雅俗上

說到茶,很多人都知道,我國是茶化的源地,國人飲茶的歷史,可追溯到母系社會晚期,也就是神農氏時代,距今有五六千年歷史了,不過鬥茶的歷史就沒有那麼久遠了。

這種習俗始於唐代,當時稱為‘茗戰’,後來在宋代盛行一時,稱為鬥茶。

因為在宋代時期,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貢茶制度,地方為挑選貢品,需要一種方法來評定茶葉品位高下。根據點茶法的特點,民間興起了鬥茶的風氣。

鬥茶,多為兩人捉對“撕殺”,三鬥二勝,計算勝負的術語叫“相差幾水”。

“之所以會有鬥茶的產生,除了貢茶制度的影響外,還有一個根本原因。”田老說完,賣了下關子,喝了口茶,還故意閉上眼睛,品了品,看得孔四直翻白眼。

在宋代以前,我國的茶道還是以煎茶道為主,而到了宋代,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時尚。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宋代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等等!這還是茶麼?不跟芝麻糊的做法一樣?”吳晨皺了皺眉頭,他是喝慣朝山功夫茶之人,講究個茶色清澈,像這樣搞,真跟南方黑芝麻糊一樣了。

“呵呵,少見多怪!現在有不少地方的‘茶’還是這種糊狀的呢!”田老哈哈一笑,也不多加解釋,繼續給他們普及鬥茶的習俗。

在當年,凡是參加鬥茶的人,要各自獻出所藏名茶,輪流品嚐,以決勝負,鬥茶要經過集體品評,以俱備上乘者為勝。

賽內容包括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茶具的優劣、煮水火候的緩急等等。

勝負的決定標準,一是湯色,二是湯花。湯色即茶水的顏色,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者則稍遜。湯花是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色澤與湯色密切相關,因此湯花的色澤也以鮮白為上;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

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並著書立說,加以理論化。如風雅皇帝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

社會上一些人雅士,也流行一種“鬥茶”的生活情趣,蘇軾在《七碗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