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了滿腮的短鬚,麵皮也被養的白了許多,整個人高大英挺的站在那裡,簡直與平日裡眾人的印象判若兩人。
☆、第117章 英雄美人
賓客中有那年齡長的,便自然而然的想起了那卓王李華來了,就連安王這個素來對任何人都愛答不理的大胖子,也艱難的從自己的尊位上抬起了屁股,主動上前拍了拍李紀的肩膀,等他再轉過身去時,竟然也微微紅了眼眶。
說起這卓王李華來,竟是個人人都發自內心說好的人,上馬可誅敵千里,待人則如沐春風,強而不凌弱,善卻不可欺,平日裡沉默寡言的,卻又是個極為重情重義的。這樣的一個人,為國為民於英年戰死沙場,任憑是鐵石心腸的,想起他也唯有挑出個大拇指來。
而這李紀的相貌身形本來就生的和卓王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只不過因為臉上的疤痕猙獰,且神情一貫陰鬱深沉,出征北疆後又常年蓄鬚,故而慢慢就讓人忘了他本來的面目,今天他突然剃乾淨了鬍鬚,一身大紅的喜服更映出了他滿面的喜色,就連那疤痕似乎都淡了很多,站在那裡朗聲招呼恭迎往來的賓客,哪裡還有什麼疤面瘋魔的影子。
那永嘉坊和新昌坊中間只隔著一個一個興慶宮和常樂等三個大坊,距離並不遠,因為這御賜的姻緣十分突然,兩邊府上的關係既生疏又頗有些說不清楚的糾葛,再加上那太子親自出面陪著李紀去的永嘉坊,故而這迎親的程式就少了很多原本應有的熱鬧和折騰,雖禮數一樣也沒缺,卻比別人家都簡便冷清了許多,順順當當的便把新娘子給接進了花轎裡。
永嘉坊這邊諸人依依不捨的送那一身盛裝的五娘上了花轎,從顧氏、元娘,一直到琪娘、芸娘,都是拿著帕子拭著眼,極為恰當的落了幾滴淚,唯有一個七娘冷靜若平常,一個四娘哭的臉都腫了。
因有禮部和尚儀局的操辦,這安國郡公和伊川縣主的婚禮自然是辦的妥妥當當,唯有在新郎新娘快拜堂的時候,那聖上李盛突然親臨了喜宴,讓眾人都是好一陣子的手忙腳亂,雖然大多數人都料到了聖上一定會來的,但卻都沒想到他到的竟然這麼早,原都以為他只會在酒席上略坐坐便走的。
李盛既然來了,那安親王便連忙讓出了這高堂的位置,待那喜婆高唱出“二拜高堂”時,李紀與玉華二人便於李盛身前俯身叩拜了下去,李盛看著跪在眼前的二人,尤其是看著李紀今天昂揚的模樣,不由眼含淚光,連說了三聲“好、好、好!”。
待新娘被送入洞房後,李盛卻並未馬上就走,他一直於酒席上坐了快一個時辰,甚至破了多年的酒戒,以這李紀尊長的身份親自舉杯謝了諸位賓客的盛臨。這席上各人雖早知道當今聖上對這李紀極為疼愛,但見此情形,仍是不由暗自咋舌,對這新昌坊今後的勢頭,也都是暗暗重新掂量了一番。
這新昌坊的正院雖然裝置的齊備華貴,卻不管是那傢俱樣式、院落佈置,乃至一草一木,都只是按著最常見最刻板的套路來的,並不見絲毫的別緻與新意,這也難怪,無論是這新昌坊的修葺,還是那永嘉坊準備的嫁妝,都是匆匆忙忙間籌備起來的,只求“貴重”兩個字,哪裡還管的了那許多別的。
玉華此時蒙著繡著金絲雙蝶與鴛鴦花樣的大紅蓋頭;端坐在紅木精雕的千工床上,耳邊只聽到有婦人們悉悉索索低聲說笑的聲音,李紀府上沒有長輩女眷,但這李氏宗親裡自然有那兒女雙全、身份合適女親在這裡替李紀撐場面,也算是陪陪新娘,這其中領頭的,便是那安王世子妃周氏,玉華與她也算見過好幾面,聽得出她的聲音。
而就在她身邊一拳不到的位置,便坐著那安國郡公李紀,雖隔著蓋頭並看不到什麼,玉華卻仍感到身旁高大的黑影一坐下來,便擋住了大片的光線,饒是她心中對這門突然的親事做了各種的準備,此時此刻,一顆心還是忍不住咚咚的亂跳了起來。
片刻後,便聽那喜婆尖聲喊道:“新郎官掀蓋頭!”。
隨著屋內眾人的鬨笑聲,玉華眼前一亮,蒙了幾個時辰的蓋頭終於被掀了起來,幾乎是本能的,她抬眼便往自己身側望去,迎面便碰上了一雙狹長明亮的眼睛。
這雙眼睛在玉華面上極為迅速的巡了一圈,便露出了滿滿的喜色來,此時洞房內觀禮的女眷也頓時鬨笑了起來:
“瞧瞧,新郎官這是看迷瞪了吧,眼珠都不帶動一下的!”
“那可不嗎,你也不瞧瞧這新娘子的容貌,滿長安城,我竟沒見過這麼標緻的小娘子,別說新郎官,就連我也是看迷了呢!”
玉華連忙垂下了眼睛,端坐著不再多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