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部分(3 / 4)

小說:超感精英 作者:瞎說唄

摩國留學時和原單位的領導鬧得不是很愉快。回國後沒有正式工作的他準備自己創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之後,他和堂弟汪東盛一起組建了翰盛兄弟廣告公司。

翰盛起步的時候經營狀況不是很好,他最初選擇的是做廣告雜誌。一本大部分篇幅都是刊登商業廣告的冊頁。用上門投遞的方式投遞到各種寫字樓、高階住宅區……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發小廣告的”。每個廣告很便宜,只有五六百塊錢。

汪東翰後來在媒體採訪時坦言他帶回國的八萬摩元的啟動資金,按照當時的運營狀況,翰盛兄弟公司,最多可以維持半年左右的時間。可後來,他在部隊的一位戰友幫了他一個忙,給他介紹了一筆大業務。

他的這位老戰友當時在剛剛成立的華夏城市商業銀行總行宣傳部門工作。起初給他的業務是做一套電視宣傳片。可汪東翰卻在這中間找到了一個商機。

華夏城市商業銀行是由各地的城市信用社統合組建而成的。由於這個原因,當時華夏城市商業銀行在全國各地機構的標識五花八門,汪東翰說服華夏城市商業銀行採用統一的標識,實行標準化、網路化管理。

這種整體ci設計,在國外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可在華夏卻還沒有過,這種不算創新的創新。對於汪東翰來說相當於發現了一個金礦。

華夏城市商業銀行後來採納了汪東翰的建議,翰盛接下了華夏城市商業銀行全國15000多家網點的標準化規範工程,全部採取藍標紅字白底的標識。華夏城市商業銀行這一單,使翰盛兄弟廣告公司在ci設計領域裡有了很大的名氣,也賺到了很多錢。

翰盛又先後接了不少國有大型企業的ci標準化規範專案。三年後,翰盛廣告公司進入華夏十大廣告公司行列。

依靠廣告起家的汪東翰進入影視圈也純屬偶然。九八年初夏的一天,汪東翰在路上碰見了他出版社的老同事,這位老同事當時在央視電視劇製作中心工作,他在閒聊時和汪東翰提到了拍電視劇賺錢的一些“內幕”。汪東翰很快就動心了,他找來了一批人,投資拍攝了一部模仿摩國肥皂劇的電視劇《出版社的故事》。

雖然沒有拍戲的經驗,但汪東翰利用自己做廣告的優勢,進行了很好的推廣,第一部戲居然盈利百分之百!嚐到甜頭的汪東翰一頭扎進電影圈裡,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當時華夏電影市場的競爭不是很激烈,利潤空間很大,又能賺錢面對這樣一個能夠使得自己名利雙收的產業,汪東翰開始了自己的傳奇。

作為商人的汪東翰有自己的眼光,他搭建起了一個翰盛體系——翰盛兄弟廣告、翰盛兄弟演藝經紀、翰盛兄弟影視投資,此外還涉足多元化的資本投資。汪東翰在不知不覺中使自己由一個“電影人”的身份走向了多元化,多元化的結果使他不得不考慮資本層面的運作。

按理說這樣一個“電影圈的一哥”本沒必要對只是電影圈新人的星輝公司進行打壓。也沒必要利用自己的關係影響審片委員會對於《決戰黃海》這樣一部電影的稽核。可正是因為在資本市場上的投資使得他不可避免的被拖進了這樣一件事情。

當審片委員會的一些老朋友打電話給他訴苦的時候,汪東翰也意識到了《決戰黃海》這部電影引發的輿論風潮,如果不加制止的話,很有可能會讓自己和翰盛兄弟集團也被捲入進去。

他思慮再三之後,給自己的老朋友掛了個電話:“老關,那件事情恐怕很難再做下去了……”

第四百五十九章 初現端倪

翰盛兄弟集團如今是華夏最大的私營電影公司,翰盛兄弟共投拍電影十多部,在華夏內地電影票房排行榜上創造了連續三年冠軍的傳奇神話。2003年,華夏批准6家民營公司擁有電影行業的全國發行許可證,翰盛兄弟在拿下了全國發行許可證之後又拿下了合拍片許可證。

汪東翰領軍的翰盛兄弟傳媒集團,堪稱內地文藝界的“王牌軍”。而他的目標則是要成為華夏第一個可以和摩國的時代華納抗衡這樣上千億摩元規模的的娛樂產業巨頭的娛樂產業集團。

雖然翰盛兄弟傳媒集團位居華夏500強第前列,娛樂傳媒業第一名。可汪東翰卻從來不把自己當作“電影人”,他更希望將自己定位在投資商這樣的位置上。

從廣告、電影、製藥、馬會俱樂部到投資公司,他的投資範圍很廣,在商場上的朋友也很多。

這兩年他一直在尋求新的合作伙伴,私募、轉讓股權、議價轉股各種方式都在嘗試。在他看來一個公司要繼續往前走,需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