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埃文貝爾,但我知道,其實還遠遠不夠。
斯蒂芬妮一帕茉兒的這篇部落格,在網路上被廣泛轉載,她沒有指責克雷格庫克,也沒有指責媒體、網友,她只是在試圖“讀懂”埃文一貝爾。過去的三十七個小時,六百萬人觀看著埃文一貝爾的表演,卻讓他感覺到了無限的孤獨感,即使有觀眾,也依舊是一臺獨角戲。這種蒼涼感,讓人無力。
所有人在瘋狂之後,都感覺到了落寞。即使有人依舊對著斯蒂芬妮一帕茉兒破口大罵,認為她就是在tiǎn埃文一貝爾的鞋子,願意將所有的正面詞彙送給埃文一貝爾。但罵過之後,心中的空虛還是無法遏制地湧了上來。
在“觀眾”們開始自我檢討的同時,在這次事件中至始至終保持立場的威廉伍德,再次發表了評論。
整個事件過程中,威廉伍德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重,當支援的聲音逐漸減少,討伐的〖言〗論逐漸佔據主流“娛樂週刊”發出的聲音到後面繼續細不可聞,就連主編都在猶豫是否要改變立場了,這也越發讓威廉伍德感覺到埃文貝爾的辛苦。
還好,到最後“娛樂週刊”還是決定堅持到底,既然已經靠威廉一伍德與埃文一貝爾打好了交道,那就必須堅持下去。
錦上添huā不足惜,雪中送炭見真情。威廉伍德只堅定一個信念,在紐約〖警〗察局和埃文一貝爾官方結論出來之前“娛樂週刊”絕對不能倒戈。
“娛樂週刊”的堅持終於等來了朝陽。
事件落幕,只剩下追究問責的環節了,顯然埃文貝爾是受害者,那麼究竟誰應當肩負起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