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難怪電影裡會出現那些被裁員職員們的表白,以表白開頭並且以表白結束,這種偽紀錄片的拍攝方式,甚至有些拙劣,這些非職業演員們的普通人說著或勵志或動情的話語,這不僅和“在雲端”的整部電影風格完全不符合。而且和埃文…貝爾的個人風格更是有著天壤之別。這一切只是因為埃文…貝爾不打算用“拍攝”來呈現,只是透過鏡頭記錄下了生活裡最真實的一切。無論發生了什麼,哪怕是九一一這樣天塌下來的事故,但生活終究是要繼續的,只是比起孤單前行、孤軍奮鬥來說,身邊有人陪伴總是會輕鬆一些的。這樣的道理。反而褪去了煽情的外衣,輕而易舉地擊中了每一個人的內心。
所以,當電影結束時,那宛若蘊含著無限禪意的雲端之上,一股洶湧的反思浪cháo就這樣毫無預jǐng地直接撲面而來,讓人沒有喘息的空間,就被自己的思緒所淹沒。不是感動,不是悲傷,不是絕望。不是幸福,不是慶幸,不是苦澀,不是痛楚,沒有人能夠分辨出自己腦海裡的思緒到底是什麼,因為這一股思緒太過龐雜也太過深沉,必須好好坐下來,靜靜地思考,靜靜地抽絲剝繭。靜靜地品味。也許。以上情緒都是吧。
“紐約時報”的尼爾…達西又一次地被埃文…貝爾震撼到了,或者準確一點說。他已經習慣了被埃文…貝爾震撼,只是在每一次電影上映時,這種夾雜著驚喜的震撼又再次撲面而來。
“我喜歡埃文…貝爾,因為在他的電影裡總是有種無法剝離現實的陣痛,他給你一塊糖衣包裹著的藥丸,讓我們細細品味著那一層糖衣的甜蜜和幸福,但是逐漸的,糖衣的甜蜜裡卻混雜了各種各樣的滋味,酸楚、苦澀、辛辣、甚至是痛苦。在埃文…貝爾的鏡頭之下,我們被迫直視你我的生活,將隱藏在心底的傷疤一點點撕開,黑暗絕望頃刻將自己淹沒,而故事的結局卻給了我們一道沒有答案的選擇題,無限的反思成為了電影裡的主旋律。這就是埃文…貝爾電影裡最大的魅力。
‘在雲端’是一部冷冰冰的作品,至少比起‘朱諾’、‘一天’、‘荒野生存’這樣的作品,‘在雲端’更加接近於‘神秘肌膚’的冰冷,讓人血液都凍結成冰的低溫。只是,比起‘神秘肌膚’的痛楚來說,‘在雲端’並不是沒有溫度的冰冷,而是在溫度上升的過程中,突如其來的降溫讓我們都措手不及,這種懸崖跳水式的落差正是來源於殘酷的生活,刺骨的寒冷。幸運的是,這部作品在冰冷的同時還參雜了很多的溫暖,至少能夠給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而不是迷茫。
在去年飽受經濟危機摧殘的環境裡,埃文…貝爾帶來了‘朱諾’這部作品,激勵了無數人;而今年處於後經濟危機的紛亂時代,電影市場更是一片雜亂不堪,在經濟緩慢復甦的情況下,‘在雲端’出現了,直接刺中了人們內心的軟肋——失業,甚至還藉助裁員專家專業一個敏感的身份來闡述這個話題。
在電影之中,埃文…貝爾並沒有一直糾纏在失業這個話題上,而是借用裁員專家瑞恩的視角來發現人們在轉折時所經歷的痛苦和迷茫——這似乎和‘朱諾’的主題有著不謀而合之處,但更加猶豫,卻也更加現實。更重要的是,埃文…貝爾藉助著失業這個話題,不僅在探討後經濟危機之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還在討論著整個人生旅程這樣的大命題。
的確,經濟危機這樣的巨大沖擊,失業這樣的巨大困難,但是在人生旅程裡卻僅僅只是一個門檻而已。
瑞恩是以奔波在各地傳達裁員指令的專家,他一年有三百二十二天都在出差,在家的那四十三天就是一種煎熬,瑞恩以一種自我放逐的方式在享受著他的形單影隻,在他姐姐看來他的生活完全就是與世隔絕,但瑞恩的反駁卻是說自己正在被人群包圍,於是這種在被陌生人編織的繁華簇擁下的孤獨成為他最自在的生存方式。所以,當娜塔莉開發出用視訊會議代替出差進行裁員時,瑞恩強烈反對的背後,更是他害怕失去自己生存的方式。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瑞恩面對被解僱者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家庭,他們愧對的是家人的期待,同時來自家庭的呵護也將成為他們療傷的港灣,與此相比,瑞恩那些勵志的話語顯得蒼白而矯情。
也許,站在被解僱者處於一個弱者的地位,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瑞恩無人分享的人生才更加值得自卑。這一點瑞恩未必不知道,所以儘管他在行為上逃避著家庭,但來自家庭的託付他卻不敢懈怠,就比如他答應給妹妹結婚拍攝的紙板合成照片,當紙板落水,他狼狽地去撈取。因為這一份親情就是維繫這他生命中僅有的常量,當一切幻滅,親情能夠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