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老老實實地把工作加班完成之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了。回到家之後,李牧並沒有睡覺,而是找出了朋友推薦給自己的一部電影,試圖讓自己疲倦的大腦休息一下,這部叫做“荒野生存”的電影朋友在2008年就推薦給自己看了,但當時他剛剛畢業,然後就是找工作、適應職場、投入生活,他甚至沒有一個空閒的時間卻看一部電影。雖然很荒謬,但事實就是如此,李牧發現,自己大學畢業之後就再也沒有走進過電影院了,真可悲。
“荒野生存”這部電影對李牧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他不確定自己是否有克里斯托弗麥坎德斯那樣的勇氣,拋棄所有一切迴歸大自然,但他卻很確定一點:他不想要被這樣的生活繼續束縛下去,雖然他不知道自己未來是否能夠找到一條出路,但至少,他想要掙扎看看。
呵,掙扎看看,這是多麼可憐而可悲的一個片語,有多少人都被生活緊緊套牢,然後跟隨著社會約定俗成的套路走下去,二十六歲就應該考慮結婚事宜了,三十歲以前就要為孩子做打算了,三十五歲以後就是為了孩子為了家庭打拼的開始了……這就是約定俗成,似乎不按照這個套路走下去就是大逆不道一般。所以,大部分人都妥協了,選擇按照這個套路走下去,卻根本不知道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隨波逐流,這似乎是最穩妥的安排了,甚至就連“掙扎看看”的想法都不會出現在腦海裡,只是放任生活的繩索一圈又一圈毫不費力地將自己套牢。
李牧決定,他要掙扎看看,哪怕結果是未知的,但就想要看一看掙扎之後的結果。
當天晚上,李牧就向自己上司寫了辭職信,他是衝動的,因為他害怕自己冷靜下來,被理智控制出之後,“掙扎看看”的想法就會煙消雲散,他需要這份衝動,哪怕衝動是魔鬼。
但意外的是,衝動地寄出了辭職信之後,李牧並沒有後悔,相反他得到了解脫,雖然未來依舊是一片迷霧,但生活卻不再是一潭死水了。上司挽留、李牧堅持、辦理交接、辭職手續,這些所有動作做完之後,已經是一個月之後了,但李牧卻發現,哪怕衝動是魔鬼,但他也樂在其中,他的想法越來越堅定,向前邁開的腳步也越來越堅定。
這一個月裡,李牧花盡了所有力氣勉強說服了母親,卻依舊沒有得到父親的支援,然後他背上了自己的行囊,帶著三萬人民幣的存款,朝雲南出發。離開了中。國之後,他平生第一次踏上國外的土地,選擇了越南落腳。
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當李牧穿著布鞋的雙腳踏上異國的土地時,感受著土地上傳來的堅實感,呼吸著異國他鄉的空氣,全身上下只有背上行囊的重量,他只覺得前所未有的輕鬆,這不是身體上的物理感受,而是來自靈魂深處的解放,這種幸福感幾乎讓他沉溺其中。
從一個生疏的揹包客開始,李牧不懂得合理安排行程、不知道省錢的方法、甚至不知道簽證的辦理,但李牧抵達印度時,遭遇過搶劫、碰見過小偷、經歷過騙局、嘗試過步行、挑戰過搭車,才不過一個月時間,李牧就已經變得截然不同起來。
雖然由於旅途費用的規劃出現了問題,李牧不得不在印度打工了兩週,但這樣的時間卻讓李牧看到了世界不同的面貌,而他與父親堅持不懈的溝通終於得到了回報,家人對於他的行為給予了支援,這也成為他繼續前進的動力。
李牧一路經過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之後,踏上了歐洲的土地,雖然因為他曾經抵達過伊朗的“不良記錄”使得他尋求英國簽證時遇到了不少困難,但他還是成功地在繞了歐洲一圈之後,踩著英國的踏板來到了北美洲。
在整個旅途過程中,李牧一開始閱讀了關於克里斯托弗麥坎德斯的真實事蹟,隨後又瞭解了“荒野生存”主角和導演埃文貝爾的事蹟,這才發現,原來在紙醉金迷的娛樂圈之中,居然有埃文貝爾這樣一個異類。伴隨著對埃文貝爾的瞭解越深,特別是觀看了埃文貝爾執導的電影之後,埃文貝爾的音樂成為了李牧旅途之中最忠實的夥伴。
比起埃文貝爾出演的作品來說,李牧更喜歡看埃文貝爾導演的作品,因為作為導演,埃文貝爾總是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作品之中,這就好像是一個龐大的圖書館,有著無窮無盡的知識讓人去窺探,這使得李牧有史以來第一次對以為“娛樂明星”產生了叫做崇拜的情緒。當然,比起娛樂明星來說,李牧更加願意用“藝術家”這樣的詞彙來形容埃文貝爾,這才比較貼切。
抵達美國之後,從東岸的紐約到西岸的洛杉磯,李牧這一路走得十分緩慢,一直到今天他才抵達了天使之城。其實他原本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