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伍德在“娛樂週刊”之中第一次對艾略特…卡特的評論發起了反擊,在此之前,威廉…伍德知道,一旦他和艾略特…卡特掐架的話,興奮的是“首映”雜誌,還是其他同行,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和艾略特…卡特一般見識。但是這一次,威廉…伍德對於艾略特…卡特的言論實在是不敢苟同。
“第一,如果沒有巧合那就不叫電影,生活本來就是由無數個巧合、緣分構建起來的,而導演和編劇就是負責把我們的生活用一種藝術的手法呈現出來。第二,拍攝手法的相似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叫做‘向偶像致敬’,否則現在所有使用蒙太奇手法拍攝恐怖片的人,不都應該是希區柯克的剽竊者了。第三,鏡頭的使用、光線的運用顯然是對情節最好的烘托,每一個鏡頭的光線明暗都寓意深刻,甚至每一個角色出場時的曝光、視角、色彩都有深意,這絕對不是粗粗看一遍電影就可以感悟出來的細節。第四,桑德拉…布洛克在影片中僅僅不到六分鐘的表現,卻讓人看到了出彩;馬特…狄龍的自我救贖震撼人心;埃文…貝爾從天堂到地獄的震驚、錯雜和驚慌,更是道盡了每一個普通人內心的黑暗。這是一部群戲電影,也正是因為演員的出色,才讓電影更加出色。”
威廉…伍德將這篇評論刊登在了自己的部落格上,不過“娛樂週刊”的主編卻對自己的得力下屬表示了足夠的信任,主動要求把這篇評論刊登在了雜誌上。在之前還配上了威廉…伍德對“撞車”的全面影評。於是,這理所當然地引爆口水戰,不僅讓“娛樂週刊”和“首映”的銷量都直線上升,還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撞車”上來,更是讓各方媒體都展開了對“撞車”的激烈評述中。
事實上,正如“好萊塢報道”中立的評論說,也許“撞車”算不上經典佳作,但也絕對不是大爛片。
克里斯…範朋克刊登在“電影評論”上的影評就很好地表達了這個觀點。
“也許這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是保羅…哈吉斯卻用生活中一個又一個再真實不過的事件告訴我們,偏見,將會遮蔽我們的雙眼。
在這部電影中,所有的人物都像是一顆顆珍珠,不是那種光芒四射圓潤無暇的珍珠,而是有著一點瑕疵的不那麼完美的珍珠。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一顆又一顆的珍珠被巧合和衝突連成一串,光鑑照人,掠人魂魄。雖然每顆珍珠都有一點瑕疵,但那瑕疵卻替華麗增添了一份真實。
真實,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實?這個社會,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屬於自己的壓力,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但人們肩膀上的壓力過於沉重導致了扭曲時,迸發出來的就是暴躁,叛逆,憤怒,激進。正義和邪惡本來就不是一個絕對的命題,因為,任何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只是取決於觀察角度的不同而已。
在這部電影裡更是如此,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問題,也都有著不同的罪惡,但是,每個人的罪惡都是有其形成的原因,都能讓人在感到厭惡的同時在心裡的某個角落升起一絲的憐憫和同情。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真實的反應了人性,反應了人性的兩面性,人性的掙扎。自我的掙扎與矛盾,是另一種衝撞(crash),這種內心的衝撞,才是傷害我們最深的。
電影是圍繞著種族衝突、文化衝突展開的,各種衝突被赤果果地放倒了所有人面前。白人想做出平等尊重黑人的姿態,但卻在心裡歧視黑人;黑人一面警惕著白人的歧視,另一面歧視著亞洲人,亞洲人同時也歧視著其他有色人種。
在電影中,頭尾兩次撞車的安排十分巧妙。第一次撞車,是亞洲人販子的老婆和南美女偵探,兩個人都罵對方的族裔,歧視對方的種族。片尾的撞車,非洲裔女職員遭遇保險公司理賠員,一個黑人一個亞洲人,兩人一樣的用對方的種族作為攻擊物件。這種現象十分可笑,也十分可悲。這樣的互相侮辱表現了他們的不自信,他們都努力的討好主流社會。同時,檢察官作為白人的代表,也在利用著種族衝突,說著偽善的話,以一個慈善家的身份施捨著自己的同情,然後達到自己的目的。
歧視,無處不在,尤其是反映在小人物和弱勢群體身上,但關鍵的是你是否歧視自己,有的歧視是表面上的,比如萊恩警官對黑人的歧視,黑人對亞裔的歧視,但更要命的是發自內心的不自知的歧視,比如最後的漢森警官,表面上和主觀上反對歧視,但內心深處卻早已接受了對萊恩的歧視——所以他才沒有舉報自己的前任搭檔。
當然,‘歧視’這個用詞可能過於激進了,用‘偏見’可能會更合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