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現在的紐約。和你們記憶中的一樣嗎?”
泰迪…貝爾聽到詢問,轉頭看了艾瑪…沃特森一眼,不由笑了起來。“不一樣了,完全不一樣了。”
貝爾一家三口來到紐約的時候。是1988年的夏天,那時候紐約還是一個很混亂的都市。貝爾一家人是乘坐遊輪橫跨大西洋之後,抵達紐約的伊麗莎白港,在zì yóu女神像的注視之下進入美國的土地。
八十年代的紐約正式一個剛剛興起的城市,無數移民從世界各地往美國的東岸遷移,當時紐約的大街小巷都還殘留著七十年代的那種無法無天的烙印。地鐵其實就是幫派的畫廊,滿牆的塗鴉帶來了無盡藝術感的同時。也讓人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幫派的壓迫;四十二街是變態的天堂,雖然現在的四十二街依舊是紅燈區,但是八十年代末的四十二街卻更加的黑暗、混亂、墮落;而哈林區則是“最好不要去”的一片區域,街頭混混只是街道一景而已,毒。品氾濫的場景才是主旋律。讓人不寒而慄。
當時紐約的市長還是艾德…庫徹,一個不折不扣的紐約佬,有著紐約猶太人獨創的那種“嗆中帶酸”的態度,他有一句名言,“當所有人都錯的時候,所有人也都對了”。這個胡扯的道理,倒也很老紐約十分貼切。當時的曼哈頓又髒又亂,不要說現在的世界十字路口了,即使是和現在的布魯克林區、皇后區相比,當時的曼哈頓都比不上。
當事實上,現在的老紐約客們卻總是喜歡說這樣的一句話,“當庫徹還是市長的時候,那才是你見過的最真實的紐約。”
貝爾一家,就踩住了最真實的紐約的尾巴。
1988年的本森赫區可遠遠比現在混亂,且不說環境的惡劣和破舊,單說各種膚sè人種的小混混,黑幫鬥毆、毒。品氾濫、jì。女。yín。亂隨處可見,民族大熔爐的矛盾與衝突,就是遠近聞名了。雖然不比。毒。品聚集的哈林區,但是本森赫區當時也是一個犯罪發生率十分高的區域。布魯克林,在現在是遠離曼哈頓紛擾生活的幽靜代名詞;但在那個年代,卻是墮落的代名詞。
進入九十年代之後,紐約變得越來越主流。主流,這個詞很多時候都是褒義詞,但偶爾,它也是貶義詞,比如用在九十年代的紐約身上。
在那個年代裡,為了維持治安,越來越多的jǐng。察走上了紐約的街頭,越來越少。毒。販在視線裡流竄;時代廣場四周sè彩繽紛的chéng rén電影宣傳板和百老匯廣告交相輝映的畫面,變成了迪士尼和各大廣告商景象爭奪的區域;而當時被成為“法西斯”的市長朱利安尼甚至挖出了一個叫做“歌廳法(Cabaret。 Law)”的十九世紀老法規重新執行,在這個法令之下,沒有夜總會執照的地方就不允許跳舞,埃文…貝爾至今都記得,當時的俱樂部,所有人都安靜地坐在吧檯喝酒,空蕩蕩的舞池對“俱樂部”這個名詞做出了最大的嘲諷,而DJ臺旁邊一貫都站著兩個魁梧的jǐng衛,後面掛著一個大標誌“禁止跳舞(NO。 DANCING)”。
當然,在這一系列管理之下,紐約逐漸褪去了原本黑暗罪惡的霓裳,一步一步地成為了國際大都市的典型代表。犯罪率的下降、市容市貌的改進、黑幫。毒。品的減少,這一切都讓紐約“大蘋果”的稱號重新煥發了光彩。
大都會美術館的專題展、外外百老匯的實驗音樂劇、下。城區小義大利新開的烤肉餐廳、羅斯福島的纜車夜景旅程、zhōng yāng公園草坪上rì光浴的悠閒下午……這一切都讓紐約充滿了閃閃的新意。
貝爾一家,也就是在九十年代逐漸變好的紐約之中獲得了新生,十一干洗店逐漸走上軌道、埃文…貝爾進入外外百老匯開始學習、泰迪…貝爾一邊幫工一邊讀書、海瑟薇一家的慷慨幫忙。生活總算是在逐漸好起來。
這樣的紐約,變得主流了。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好事,包括貝爾一家,沒有紐約的改變,也許他們在本森赫區的十一干洗店也堅持不了那麼久。但對於紐約這座城市來說,卻不見得是好事。
紐約少了覆蓋在城市表面上的那層油垢之後,多了些規矩,但也多了安全、多了選擇。如果不是在爭搶計程車時依舊可以看到市民們兇狠的模樣,又或者是一整年也不到皇后區去一趟,那麼的確會以為這裡就是天堂。
但是,伴隨著紐約血液裡的主流越來越豐盈,屬於城市的韻律卻在消無聲息地一點點消失。這座城市被jīng品和龐大的媒體集團所包圍,華爾街的金錢銅臭味開始取代紐約原本的街頭隨xìng感,瀰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