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艦。 一個很寬泛的概念。 戰列艦、航母,自然是主力艦。 但有些時候,驅逐艦甚至護衛艦,也能被稱之為主力艦——這是不固定的。 畢竟無論什麼艦種,都是軍事裝備。 而任何一種軍事裝備,實際上都受所在時代、建造它的國家、甚至是設計思路的制約。 比如說冷戰前,還是鉅艦大炮和俯衝轟炸的時代,因此當時的主力艦種,便是重甲戰列艦和航母。 包括驅逐護衛之類在內的護航艦種,基本上都是承擔著打雜的職責。 但從冷戰開始,導彈技術飛速發展,很快就將傳統思路掃進了垃圾堆: 面對‘冥河’之類攜帶大當量戰鬥部的重型反艦導彈、甚至是裝備核彈頭的反艦導彈時,一艘數萬噸的戰列艦,與一艘幾千噸的驅逐艦,也並沒有什麼不同。 甚至後者被核平的時候,還有比前者‘死得更少’的奇妙優勢。 重型導彈動輒數百公里的射程,讓一切艦炮都已經失去了作用。 因此在完全進入‘用導彈來對付導彈’的年代之後,原本的護航艦與原本的主力艦之間,兩者的定義反而開始混淆起來... 好比說某些噸位動輒八九千、甚至上萬的‘驅逐艦’。 又或者某個國家特別喜歡建造的、動輒一兩萬噸的‘巡邏海警船’。 ...好吧,考慮到艦種在新時代的海軍戰鬥中所承擔的職責,這其實沒什麼可奇怪的。 航母主導一切的時代,負責提供區域防空、反潛、以及分割並控制戰場的驅逐艦,承擔主力職責,也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這本身就是戰爭方式不斷演變的過程。 但很令人無語的是。 到了星際時代,這種演變,反而開了倒車: 到了無垠太空之中,使用推進器來自行提供動力的導彈,在射程上,相比大功率的質量彈投射器,以及基本按光速行進的各種能量武器,反而不具備射程和射速上的優勢了。 並且到了星際時代,戰鬥艦艇的防禦力基本上也和體型直接掛鉤,艦載機並不具備類似於原子能時代的那些優勢... 因此到了這個年代,主力艦的範圍又重新回到了以前的樣子。 哪怕按照星際文明的定義,從狹義上說。 同樣只有大噸位、高載荷、火力護盾裝甲兼具的,具備強大進攻能力的大型戰艦,才能被稱之為主力艦。 這些鋼鐵巨獸,每一個都能成為一支小型艦隊的絕對核心。 蘇文之前一直不建造大型主力艦,不是因為他沒點出科技。 純粹是某種不足為外人道也的‘節儉’本能所導致,讓他覺著這些大玩意兒不夠划算。 畢竟他之前的敵人,也只配用小船流來對付。 犯不著頂著火力溢位的debuff強行上大船,還搞得浪費一大堆不必要的資源。 可現在嘛... 月球上的危局尚不能說完全解除。 畢竟不定之光搬不走,而他又在敞開了用‘完美智慧生命量產法’,並沒有把這項技術雪藏。 因此哪怕當初滅了斐族老鄉滿門的那六個兇手,現在還沒有注意到他。 可將來呢? 更不用說‘心智人形’這個種族被他創造出來之後,大佬們的目光,遲早會落到他的身上。 並且考慮到這脫胎於‘完美智慧生命量產法’的全新種族,所擁有的那些逆天特性。 他們投來的目光,怎麼說也不可能友善到哪裡去。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而在上述危機,時刻高懸頭頂的情況下。 這一次虛境之行,又在收穫一顆寶藏星球的同時,讓他接觸到了一個疑似有收藏癖、喜歡滿宇宙綁架生命種族、不知道在搞什麼不可告人研究的‘尊者文明’。 很難說‘尊者文明’,與當初團滅斐族老鄉的,那六大超級文明所組成的‘滅門兇手團’相比,哪個更難搞。 但可以肯定的是,蘇文絕對不希望自己在被他們找上的時候,毫無還手之力。 因此他需要加速擴張。 加速擴張,才能為工業發展提速。 工業發展提速,就是科技加速應用的基礎。 但加速擴張,也會讓帝國遭遇其他文明、暴露自身存在的‘進度條’越漲越快... ...只能說世事就是如此,沒有什麼東西是單獨存在的,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但肅正帝國這麼大一個攤子,終究是支起來了。 指望它能永遠藏在宇宙深空裡,那不可能。 英仙座又不是什麼人跡罕至的荒蕪星系。 根據系統主資料庫裡的資料來看,這裡的星際文明數量從來就少不到哪裡去。 蘇文更不可能因噎廢食,為了隱藏自身就不發展了,這不現實。 唯一的選擇只能是打磨武器、鑄造盔甲。 在暴露之前,盡一切可能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 對這方面,他還是很有信心的。 假如設想中的精英領艦全都搞定,並且全部列裝上基於魔方能所設計的新銳艦裝。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