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舉告(下) 對於長孫無忌身後這個中年人,李世民一點印象都沒有,但他敏銳的發現,雖然大舅兄面色肅穆,但嘴角眼中卻透出了幾不可辨的喜色。 “拜見陛下,拜見秦王。” 李淵抬抬手,“輔機何事覲見?” 長孫無忌看了眼身邊的中年人,正色道:“此人突從長安至仁智宮,聲稱有大事啟稟陛下,臣不敢停歇,即刻帶至御前。” 這種話,傻子都不信,隨隨便便來個人,長孫無忌就敢將人帶到李淵面前? 李淵也懶得想這種小事,“說!” 中年人拜服在地,“太子意欲謀反,草民偶爾探知,疾馳而至……” “不說真假,你是何人?”秦王打斷道:“何以知曉東宮密謀?” “在下杜鳳舉,京兆杜氏南曲旁支。”杜鳳舉回道:“草民於長安外長樂坡處,窺見東宮屬官運送鎧甲、軍械……” 李淵一邊聽著,一邊忍不住打量著李世民,不經意間眉頭微蹙,京兆杜氏南曲,杜如晦、杜淹均是天策府屬官,前者更是二郎的心腹謀士。 李世民越來越覺得詭異,偶爾窺見……所以就跑來密報太子謀反了? 往好裡想,這是意欲攀附,從龍之功;往壞裡想,這是構陷太子。 好吧,雖然之前已經有橋公山舉告太子謀反了,這位杜鳳舉火上添油,看上去已經是證據確鑿,但實際上卻留出了令人浮想聯翩的留白。 果然,李淵也並不相信杜鳳舉的這番話,徑直問道:“何人指使?” 杜鳳舉坦然道:“草民窺見鎧甲,後詢叔父執禮公,才趕赴仁智宮,以防有變。” 李淵嘴角微撇,看向了長孫無忌,杜鳳舉沒有去找堂兄杜如晦,卻找到了長孫無忌……李淵很清楚這位在二郎手下充當著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李淵想起兩年前李善曾經對長孫無忌的評價,此人陰詭。 果然是留在長安的杜淹,李世民在心裡反覆橋公山、杜鳳舉連線不斷的舉告太子謀反,這件事太詭異了,自己並沒有任何動作,頂多只是防禦而已……封倫、杜淹在長安到底在做什麼? 李淵的視線再次投在了李世民的身上,杜鳳舉的舉告,讓他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會不會是二郎出手構陷? 畢竟二郎這一次隨駕避暑仁智宮,除了唐儉、宇文士及等要留守處理朝政的重臣之外,其他大部分的人都帶來了,特別是天策府屬官,全都帶來了……只有記室參軍杜淹留在了長安。 而偏偏是杜淹的侄兒跑來舉告太子謀反,李淵也漸漸有一種頗為詭異的感覺……秦王一脈、東宮門下,同時來舉告太子謀反。 似乎只要自己一聲令下,就能廢太子,讓秦王入主東宮……但身為上位者的李淵,那種天然的警惕性再次攀上心頭。 是的,我是想廢太子,我是想易儲,但這不是二郎用這種陰詭手段的原因。 說白了,借用後世的一句臺詞,朕給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給伱,你不能搶! 殿內安靜了片刻後,李淵的視線重新落在了杜鳳舉身上,“長安可有異動?” “草民不知。”杜鳳舉吞吞吐吐的說:“不過坊間有童子傳唱……” 童謠在古代,是有獨特地位的,很多時候被視為徵兆,最典型的就是後漢末年,洛陽童子傳唱“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是喻董卓凌國後又敗亡。 很難說這種童謠到底是提前出現的,還是後人杜撰的,但當權者對這種近乎於讖言的童謠都很重視。 就在十年前,或者七八年前,或者更早一些,或者略晚一點,也有類似的童謠,是一首《桃李章》。 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裡。勿浪語,誰道許。 民間也有如“楊花落,李花開”類似的傳言,反正李善剛剛穿越而來的時候就已經聽說了……不過那時候洛陽虎牢之戰已經落幕,很難說這種傳言的來源。 李淵面如寒霜,聲音略有些低沉,“念來聽聽。” “房陵王,十八載,歸黃泉,子嗣絕。” 李淵第一時間轉頭看向了兒子,而李世民的視線也在第一時間投向了父親,父子倆的視線在空中彙集,交換了個眼神。 所謂的房陵王指的自然是李淵的表侄,李世民的表兄,前隋太子楊勇,這位倒黴的太子坐鎮東宮正是十八年。 楊廣在仁壽宮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賜死已經被降為長寧郡公的大哥楊勇,之後楊勇九個兒子,無一善終,子嗣斷絕。 李世民微微搖頭,李淵微微頷首,他心知肚明,這應該不是二郎放出來的。 如今的局勢其實已經比較明朗了,他日秦王入主東宮,太子李建成被廢后……是生是死不好說,但至少子嗣應該不會斷絕,畢竟與原時空不同,李世民不是透過政變的方式登上皇位的。 就是李世民心狠手辣如隋煬帝楊廣,也沒有必要在這時候放出這種風聲……就算是楊廣,也是在楊堅病逝之後,才對楊勇及其子嗣動手的。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