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論戰(2)(1 / 2)

小說:從1983開始 作者:睡覺會變白

上午,某家屬院。

陳長本帶著許非敲開一戶人家的門,開門的是個老太太,疑惑道:“您找誰?”

“劉主任在家麼?我們特來拜訪。”

“老劉,找你的!”

不多時,屋裡又出來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先辨認了一下,才道:“哦,小陳啊,快進來快進來。”

此人以前是京城市高官,退休後臨危受命,當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主任。85年上任,87年退。

時間很短,但漢字和普通話的調子,正是他走訪調查上報中央,才得以最終確立。

三人到客廳就座,許非自我介紹,衚衕沒看過,提書卻知道。

“影視劇自我修養,每期不落,我還剪下來了。”

老先生找出一個剪報本,還真有那十篇文章。

剪報,八九十年代的流行現象。讀書看報時發現感興趣的文字圖片,便剪下來貼在本子上。跟筆友一樣,極具時代感。

“劉主任……”

“退休就別叫主任了。”

“呃,好。今天來是有個事情想請您聊聊,不知方便不方便?”

許非遞過中青報的那篇評論,老先生戴上花鏡一瞧,“哦,這個我看過,挺有道理的。怎麼了?”

“我也覺得挺有道理,但太絕對,也有些片面……”

他有備而來,巴拉巴拉聊了半天,心滿意足的離開。

…………

“論電視劇的語言統一,方言不可取。”

“讓傳統留在傳統,新時期新作品無需再有地域差異。”

“論影視劇對青少年的影響。”

近兩天,文章引起的議論有擴大之勢。

一些人開始支援這種論調,強調影視劇必須用普通話,必須消除地域隔閡,衚衕是反其道而行雲雲。

倘若在後世,這種頒獎禮前後的爭論,通常會運用到飯圈裡,來場精彩紛呈的撕逼大戰。

當然現在木有,就算想黑,前提也是對影視藝術的探討,順便埋汰一下衚衕。

李沐坐不住了,專門把許非叫了去。

“你小子不從來不吃虧麼,怎麼被人罵了兩天連個屁都不放?”

“正準備放呢,就被您叫來了。”

許非摸出一篇稿子,“我收集資料來著,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李沐仔細看了三遍,問:“你準備投哪兒?”

“中青報唄。”

“嗯,就事論事,千萬別提金鷹獎。現在還不知道結果,你要把牛逼吹出去了,最後沒拿,整個臺都陪你丟臉。”

“明白明白。”

……

次日,中青報又登了篇文章。

《也論影視劇的地域差異》

“首先感謝那位老兄對衚衕的關注,確實研究很深。最近也冒出許多聲音,說的委婉慈祥,同樣感謝。

這裡談談我的觀點。

目前的影視作品確實存在地域差異,那老兄認為消除差異的方法,是普通話和挖掘社會共性。

先說說普通話。

這幾日我去拜訪了一位老先生,他主持過語言文字的改革工作,說遇到很多實際問題。

比如,戲曲中如何推廣普通話?

工作組的意見是,傳統的地方戲曲如粵劇、越劇等,可沿用方言,不然就沒有傳統特色了。新編的戲曲節目,要儘可能推廣普通話,減少方言。

再如,書法如何做到漢字規範化?

意見是,作為書面交際工具,應嚴格遵守規範。至於書法藝術,可以百花齊放,不能強求一律。

而小組對影視劇的態度,要求少用方言,有些可用可不用的,應力求不用。

由衷佩服這位老先生和當時的工作小組,他們給了藝術足夠的緩衝空間,沒有一棒子打死,強制要求影視作品規範化。

首先我完全支援對普通話的普及,但反對將藝術作品一刀切。

我也參與過《便衣警察》,那裡面都是普通話。因為是正劇,風格嚴肅。

衚衕說方言,因為是情景喜劇,輕鬆幽默。影視劇要刻畫人物,突出效果,方言是一種表現手法。

於蘭姑說武漢話的感覺,就是比說普通話好。何況她說的也不是純正方言,我要求她貼近普通話,就是為了讓觀眾聽懂。

還有現在提倡型別劇,比如拍一部警察劇,警察抓了犯人,一問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