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之輩》是部虎頭蛇尾的電影。
前面搞多線敘事,收尾的時候明顯收不回來,只能強收,變得混亂尷尬。但不妨礙這是一部好片子。
前一半尤為精彩,女主失禁哭泣痛罵那場戲、在陽臺上拍照那場戲……直接戳進腦海,揮之不去。
許非挪到這個時代,要做很多改編。
比如裡面的微信,得變成簡訊,再旁白配出來。還有陳建斌的協警身份,90年代是沒有協警的,叫合同制警察。
八九十年代兩次嚴打,治安混亂,當時地方警力不足,就招了一批龍蛇混雜的人做合同警。
後來大部分透過考試轉成公務員了,當然還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不細說。
原劇本在結構上有問題,房地產老闆那條線完全是廢線,根本不用花篇幅描述,做個背景交代就好。
還有結尾一幫學生衝出來打架,尬的要死。
許非儘量使其自然一些,別這麼突兀。老實說,《無名之輩》有觀影門檻,不適合這個年代的多數觀眾。
但也不絕對,比如把《大話西遊》捧上神壇的那些大學生,就可能會喜歡。
而且他不為票房,只為演示一下國內的型別片教學,讓別人看看,故事片原來還能這麼拍!
為什麼不拍石頭?
石頭出現太早就可惜了。《無名之輩》商業+文藝範,演技的份量很重,可以衝獎的。
……
凌晨。
張國師花了一宿看完劇本,難掩此刻心情。
貌似講了一個沙雕的搞笑故事,實則是一群小人物掙扎無奈的現實。他又聯想到當今社會轉型,貧富差距云云,愈發覺得深刻。
好本子啊,不愧是三級美術師!
《有話好好說》之後,自己的創作激情消褪不少,《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沒有那種沸騰的感覺。
現在又找回來了。
……
沒過幾天,葛尤也看到了劇本。
看的哭天抹淚,這就是許老師說的帶勁的戲。喜歡的不得了,恨不得立即開始準備,請老師學口音云云。
葛尤戲路不寬,但也沒有那麼窄。
早期《烈火金剛》《黃河謠》《霸王別姬》《活著》,風格都不一樣。後來拍賀歲片,人為的越來越窄。
許非有意讓他別磕死在賀歲片裡頭,多多嘗試,比如《風聲》。
《無名之輩》這部戲,他可以演陳建斌的角兒,形象麼……
《卡拉是條狗》。
…………
莫名其妙的,公司流傳起許總手裡有個好劇本,張藝某執導,演員極其吃重。
這本子也確實內部傳了一圈,大部分戰戰兢兢,表示不敢演。尤其那個女角色,哇,只有一個頭能動。
唯獨段龍這類戲瘋子癮頭極大,想比劃比劃。怎奈許總尚未開口選角,只能憋著。
這些年輕人簽約公司,明白老闆對電影、電視劇的態度。
嚴肅劇,是給劉貝、王志聞這些準備的。娛樂劇,才是給自己留的。如果表現好,或者有意往演技派發展,也可以跨到嚴肅劇裡。
電影就不一樣了,每一部都具備意義,不是隨便拍的,要求也嚴。
明白這一點,某些人就自我安慰的做一條鹹魚:我還是拍電視劇吧,電視劇挺好的。
以前公司的劇,有一個五人制稽核團。三人同意就可以立項,鬧不準的上報許總。
後來逐漸吸納人才,加自己培養,形成以趙寶鋼為首的九人團,包括管琥、孔升、侯洪亮等。
許總鼓勵創作,將制度放開。
不再集體稽核,採取單一的製片人導演負責制。比如一個製片人有創意,找西瓜寫劇本;或者西瓜有創意,找他們商議。
當一個專案形成,負責人就會在一塊大黑板上,寫上劇名+自己的名字。
意思是,這部戲我在做。
如果連續兩部不盡人意,削減資金;連續三部,或勸退,或剝奪獨立立項的資格。壓力相當大,電視劇部堪稱天下最忙的地方。
此刻,黑板上新添了幾部戲名:
《武林外史》《烏龍闖情關》《浪漫滿屋》《新女駙馬》《明星製造》《新聊齋》。
辦公室內,各製片人都在跟自己的團隊研究:
“《武林外史》,黃海兵、陳昆、王燕、胡婧。《烏龍闖情關》,陳昆、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