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清晨5時45分左右,北約部隊的轟炸機投下彈藥擊中了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
記者邵雲環、許杏虎和朱穎當場犧牲,數十人受傷,大使館建築嚴重損毀……”
這個訊息,是駐貝爾格萊德記者呂岩松率先傳回國內,他當時就在現場,而人民網是第一個傳播平臺。
此刻,網路充分體現了自己的時效性和互動性。
搜狐修改頁面,轉載了這條新聞,等第二次更新時,三位烈士的照片已經放上去了。
傳統紙媒卻無從應對,只能加急印號外,或者明天刊發。
“天啊,不敢相信是真的!”
“我希望我在做夢,一覺醒來什麼也沒發生。”
“太欺負人了!”
搜狐也開通了新聞評論功能,無數網友湧進來留言,一時伺服器難堪重負。
這是漫長的一天,隨著政府發表宣告,訊息不斷髮酵,越來越多的人知曉。資料也更加具體:
“三人犧牲、兩人失蹤、二十餘人受傷。”
“……”
整個樓層沒什麼動靜,大家沉著臉,機械般的工作,連吃午飯都悶悶的。
於佳佳早就過來了,一直跟以前的記者朋友聯絡。
“學生知道了?”
“準備遊行?”
“多少人,哪幾家……好好,謝謝啊!”
於佳佳放下電話,道:“京城的學生已經行動了,遊行抗議,晚上還要去美國大使館祭奠烈士。”
“你帶幾個人去。”
“好!”
許非也抄起電話,道:“喂?老張,你派倆人跟著於佳佳,網上要實時更新。”
“小儷,你那邊怎麼樣?”
“大家都很激動,要去參加遊行。”
“那就去,學生我們也支援一下。”
蹬蹬蹬!小旭上來了,“我,我……”
“慢慢說。”
“我說不出來,生氣!”
她抿著嘴,神色又氣又哭。
大家跟她差不多,窩囊氣憤,敵人跑到家門口來欺負人,還犧牲了三位記者。
……
“同學們冷靜一下,冷靜一下!
校領導已經向上面申請了遊行,我們明天進行,大家先準備一些標語和口號。”
某地大學,輔導員費心費力的安撫學生。
……
“所有的在校學生,立刻到操場集合!”
“立刻到操場集合!”
也有有魄力的校領導,在另一所大學裡,校長自己召集同學,一馬當先的出去遊行。
……
當夜,美大使館。
已經被很多人圍住,有的在罵,有的在丟石頭。
還有些沒有上前,在馬路邊上點起蠟燭,燭光淒涼悲憤。
……
第二天,情緒徹底爆發。
很多地方都開始遊行抗議,年輕人拿著新出的報紙,邊哭邊走,上面血紅的字,血紅的標語和旗幟。
“中國人的血不會白流!”
“打倒帝國主義!”
“烈士不朽!”
……
秀水街,後面就是美大使館。
商鋪全部關門,央視記者在採訪,一個戴眼鏡的男子站在鏡頭前:
“大家抗議美國這種行為,我們不是那麼好欺負的,我看電視了,有三個記者犧牲了,還有失蹤的……
我不知道怎麼說,就自己同胞在國外……就非常傷心……”
他擺擺手,說不下去了。
……………………
此後數日。
大家仍在抗議,也只能抗議,更多的人照常工作、上學、生活,只是一提起來就會痛心疾首。
5月12日,傍晚。
本是下班時間,許非的車卻開進了中影大院。他上到辦公室,兩位領頭人等候多時。
“老吳,這麼急找我什麼事?”
“看看這個。”
吳孟臣遞過一紙檔案,許非粗略一掃:為表示對美國此行為的強烈不滿,決定禁映好萊塢引進片!
“……”
他默默看完,問:“禁映到什麼時候?”
“起碼今年不行了。”
1999年中國電影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是大陸在5月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