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產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上有優良傳統,經驗豐富,何況成本也不一樣,會適當給予支援。”
“那我們拍什麼內容,是根據什麼選擇的?”
“藝術性。”
“精神。”
“群眾喜歡。”
“好,您怎麼知道群眾喜歡看這個?”
“……”
“……”
“我覺得這個邏輯有點顛倒,電影上映了,才知道群眾是否喜歡。現在還沒拍呢,就知道群眾肯定喜歡了。
我贊同黃健忠導演的說法,要深入瞭解,起碼要調查調查,然後再講群眾。”
“小許啊,你可能不太瞭解。現在一些觀眾審美情趣不高,喜歡粗俗有害的東西。我們要引導他們的價值取向嘛!”一位領導道。
“嗯,是我經驗淺了。”
許非點點頭,道:“那我們準備了一部藝術性高,精神豐富,群眾喜歡的精品電影。它的票房,是不是衡量其成功的標準之一?”
“小許,你這就是商業化了。”
“民間資本做多了,思維也像商人了。”
“是啊,電影不能唯票房論。”
“可我們拍之前就知道群眾喜歡啊,群眾喜歡票房怎麼還低呢?這不是悖論麼?”
“……”
“好了好了。”
孫領導打圓場,道:“我們一直強調三性統一,主旋律也可以很好看,讓觀眾喜歡。這點是大家認可的……”
他忽地一頓,道:“小許,你問了這麼多,好像有準備作品啊?”
“呃,只是點不成熟的想法。”
“說來聽聽,謝導不也在大會上說要拍《鴉片戰爭》麼?”
“不敢不敢,《鴉片戰爭》是鴻篇鉅製,我比不了。”
“哎,過分的謙虛就是驕傲了。”
孫領導對這個拿出《愛情來電轉駁》《陽光燦爛的日子》《甲方乙方》,累計票房1.5億的傢伙還真感興趣。
沒辦法,許老師只得道:“我這算中等製作,哎,諜戰題材算不算主旋律?”
“當然了!”
“地下工作者更值得我們歌頌。”
“那就好。我打算聯合香港電影人,合拍一部主旋律作品,精品不敢說,算我個人的一點心意吧,祭奠一下那些無名英雄。”
“片名有了麼?”
“《風聲》。”
(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