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執導拍攝的《侏羅紀公園》了。
黑澤明早在50年代就聞名世界,在日本更是被封為電影天皇,無論是在日本本土,還是在世界電影界都有其一席之地,此次來參加影展,可以說是很給東寶以及霍耀文面子的了。
而斯皮爾伯格憑藉《大白鯊》豪賺全球數億美金後,也一躍成為了好萊塢知名大導演,再加上這部改編自霍耀文同名的《侏羅紀公園》,想不被備受關注也很難。
國外媒體包括片商對他倆的關注幾乎佔據了五成,然後就是對霍耀文這位大作家突然搖身一變成為電影節主席的變化,剩下的才會去關注香港、韓國、日本、東南亞等、這些在他們看來是小眾電影的報道。
而這其中,最具有商業價值和符合歐美人看片喜好的電影,那就只有一部邵氏出品的《猩猩王》了,只要沒人去糾結影片的劇情,想來還是會有很多片商花小錢賣走片子帶回國放映的。
時間一點點的過去。
一連七天的影展即將結束,其中有超過十萬的香港觀眾買票進來看片,可貢獻的票房也只有幾百萬而已。
可以說首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舉辦的並不是很順利,但包括霍耀文在內的一眾電影協會的成員們,其實都對這場國際電影節能夠順利舉辦,還是比較滿意的。
雖然來的導演和參展的作品數量不多,質量也不高,可最起碼打出了香港電影節的名氣,對往後繼續發展這個影展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期間最讓香港電影人高興的是,那就是邵氏出品的《猩猩王》賣出了十七個國家的電影版權,獲得了超過五百多萬美金的好價錢,對比影片總投資不到100萬港幣來說,簡直是大賺特賺,這還不加上港澳臺的本土票房!
所以在《猩猩王》賣出了好價錢後,邵氏院線也第一時間上映了這部電影,更是在報紙和戲院大打廣告,說什麼這部片子受到了多少多少國家的歡迎,還沒上映就賣出了多少多少錢。
還別說,宣傳效果非常好,上映的第一天香港本土票房就破了50萬,邵氏院線也是多年難得一見的出現了滿上座的情況,臺灣那邊更是賣出了100萬臺幣,堪稱海內海外雙開花了。
以不到100萬港幣的投資,換來了近乎3000萬的高額利潤,邵六叔這幾天樂的嘴都要笑歪了,在影展和協會里碰到霍耀文,也都是笑呵呵地,絲毫看不出兩人之前因電視臺和電影公司而產生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