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銅鑼灣,天后廟。
天后廟始建於清初,由客家人戴仕蕃建造,當時稱之為“鹽船灣紅香爐廟”。
那時候的香港是個漁港,港島這邊是出海捕魚的漁民居住最多的地方,所以這裡的漁民們跟大澳的一輩子不上岸的疍民不同,他們每年都會在元旦這一日來天后廟拜天后娘娘。
隨著時間的流逝,百年過去,曾經的一座小漁港漸漸的發展成了城鎮,人口的增長,以及來自天南海北的各省人員來到這裡,漸漸的元旦拜天后娘娘,從保佑出海捕魚,衍生到了各行各業,哪怕是個普通人,都會在這一天來天后廟祈求天后娘娘保佑來年順利安康。
天后廟最早主祀神靈是天后娘娘,但1842年,香港開埠以後開埠設立外貿口岸,在天后廟內又另祀神靈觀音大士、正財神趙公明、及鐵面無私包公包青天。
清晨。
天后廟附近就開始圍聚著大量來朝拜的市民,今天是元旦,按照香港當地的習俗,是需要拜天后娘娘早旦的,祈福來年順順利利安康美滿。
天后廟每年都會有那麼一批人,在清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過來排隊爭奪頭香。
但現在十點多過去了,排隊的人雖然有增無減,但大多數人都是抱著祈福的態度,而非必須要爭奪天后廟元旦開廟的頭香。
燒頭香拜天后娘娘是傳統,來天后廟看戲看雜耍看舞獅同樣也可以說是傳統。
1921年,香港『潮』州商會成立,那時候叫“旅港『潮』州八邑商會”,為了迅速的開啟『潮』州商會在香港的名氣,當時的會長陳殿臣以商會的名義出資一萬銀元,把當時破敗的天后廟重新翻修了一遍。
同時在來年的元旦那日,聘請了當時廣東知名的粵劇名伶馬師曾來香港表演戲劇。對於當時貧困只求溫飽的港島漁民來說,這簡直就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好事。馬師曾和新馬師曾非同一人,後一位本名鄧永祥,因模仿名伶馬師曾的粵劇風格,被人冠以新馬師曾的外號
那個年頭娛樂方式很少,看戲是為主流,但戲院看戲要錢,可有人免費請看戲,自是來的人非常多。
當時就天后廟這一塊,就圍聚了超過數千人來這裡看粵劇表演。
當時『潮』州商會的會長陳殿臣一看這情形,也是再度令人回廣東佛山請了一眾舞獅隊和雜耍團的人,在天后廟一連表演了十天十夜。
這一下子就直接將“旅港『潮』州八邑商會”的名聲在香港開啟,許多漁民和土著誇讚『潮』州商會的人豪氣,紛紛把捕撈來的海魚或者一些特產賣給『潮』州商會的人。哪怕商會的競爭對手多出一分錢,這些漁民也不選擇把海貨賣給那些人。因為保佑他們漁民平安的天后廟是『潮』州商會的人出錢翻修的,他們作為信徒自是要付出一點小小的行動。
現今『潮』州商會的會長和會員,自是延續了上一輩開拓香港市場的前輩使命,每年定時在元旦這日,聘請香港諸多戲曲名家,在天后廟一帶大擺戲曲舞臺。
隨著來香港的內地各省人增多,懂得這些雜耍的人也越來越多,天南海北,各式各樣。
所以除了戲曲外,也有吹捏人、舞龍舞獅、雜耍、抖空竹、三仙歸洞、爬竿、耍猴
而且隨著香港重光後,很多商會漸漸冒了出來,這元旦天后廟的活動,也就不止『潮』州商會一家籌辦了。
這不,沿街一路走來,光搭建的舞臺就有七八個,每個舞臺上方,都會有一條紅底黑字的橫幅,每個橫幅都寫有出錢的商會是哪一家。
有什麼“廣東商會”“『潮』州商會”“中華廠商聯合會”“中華總商會”“工業總會”“中華出入口商會”
各式各樣的商會,簡直是五花八門,奪人眼目,從剛踏入天后廟道開始,幾乎全都被各個商會的高竹排以及橫幅所吸引,一路上簡直就跟來到了廣告聚集地一樣。
但這些對於市民來說其實也沒什麼,對方出錢請來這麼多的戲團、雜耍、舞龍舞獅的人,打個商會的招牌似乎也可以接受。
十點半左右。
霍耀文帶著霍婷婷、表妹張婉君、以及細妹的同學呂素貞,坐車巴士車到了天后道兩條街外下了車。
沒辦法,今天天氣很好,陽光明媚,比前兩日要溫暖許多,所以來參加天后廟慶元旦的市民很多。再往前走,有警員和交警在維持人『潮』秩序,車輛根本進不去,只能步行進入。
記憶中霍耀文不是第一次來天后廟,往前幾年,他都會帶著細妹來天后廟看戲看雜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