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徐雲的肯定答覆後。 楊振寧下意識在面前的算紙上畫了個【O】型的圓圈,眼神閃爍莫名: “黑洞麼.....” 早先提及過。 在眼下這個世紀的40年代末,人們成功的在平直時空中把各種物質場實現了量子化。 於是他們便很自然去試著如何將彎曲時空中把物質場量子化,以及將引力場本身量子化。 即使在建立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論遇到巨大疑難與阻力的時候,也依舊不妨礙人們在彎曲時空中建立量子場論。 彼時的時空仍然是經典的,物質場則是量子化的。 不過不同於經典物理的牛一牛二找個空地就能驗證,“場”這個概念計算起來容易,想要在現象上驗證它卻有點困難——至少對於60年代的科技水平來說確實如此。 而黑洞這玩意兒,無疑一個是檢驗彎曲時空量子場論的有力場所。 黑洞被提出的時間其實很早,早到可能有些顛覆許多人的認知: 黑洞這個概念最早問世的時間,是在1783年。 沒錯。 不是1983,也不是1883,而是1783。 這一年華夏正值乾隆四十八年,乾隆帝第四次東巡盛京完畢,大肆揮霍了一筆錢財。 同時在乾隆抵達吉林的第五天。 當時劍橋大學的地質學教授兼牧師約翰·米歇爾,在英國皇家學會的一次演講中推測了太陽引力對其輻射光線的影響。 比他更早的羅默在17世紀透過觀察木星的日食時間確定了光速是有限的,因此米歇爾認為自太陽的光子在離開太陽時由於太陽的引力會減速。 他的推測指出,如果太陽的直徑是原來的500倍大,密度相同,那麼它的質量將是10^8個太陽質量,重力會阻止光從太陽中逃逸。 接著在1915年,愛因斯坦闡述了廣義相對論,得到了引力如何影響光的協調理論。 1916年。 基於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史瓦西解問世。 1939年。 奧本海默證明了死亡恆星如果質量大於一個界限,就會無法對抗自身引力,形成無限密度的黑洞,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奧本海默極限。 至此,黑洞在數學和物理上的認知已經被推導到了一個不說多完美吧,至少相對成熟的區間。 理論上來說。 透過觀測黑洞周圍的引力效應,科學家們能夠驗證相對論的預測——例如光線彎曲和時空扭曲等等。 另外透過觀測黑洞吸積盤和噴流,物理界海可以研究高能物質在極端引力場中的行為,這幾乎是等離子體與射電波相關的入門基石。 當然了。 以上這句話是站在後世角度來說的,眼下這個時期對於黑洞的認知與探索還非常的淺顯。 如今黑洞這個名稱還沒完全確定,除了黑洞之外,它還有黑星、暗星之類的別稱。 隨後楊振寧的筆尖在自己畫出來的圓形內部點了點,對徐雲說道: “小徐,聽你這意思......你認為黑洞裡藏著新物理?” 不同於此前寬泛的宇宙概念,楊振寧對於黑洞研究的價值還是比較清楚的——依舊是相對而言。 徐雲則很快點了點頭: “楊先生,我認為這句話應該是個肯定句。” 楊振寧面色不變,反問道: “那麼證據呢?你應該知道,目前幾乎所有有關黑洞的推導都是數學猜想而已。” “如果極端一點說,黑洞這玩意兒存不存在都講不準呢。” “黑洞的存在本身尚且如此,就更別說它內部的物理狀態了。” “除非你能給我一個它內部存在新物理的證據,否則我個人對於這個專案持保留意見。” 徐雲手指篤篤的在桌上敲了幾下: “理論上的證據?還是要實際的現象?” 楊振寧的語氣依舊古井無波: “當然是前者足矣,後者你要是能拿的出來,我真就要懷疑你是外星驢成精了。” 如今黑洞的跡象物理學界都沒發現幾樣呢,如果想要叫徐雲給出現象上的證據,那這顯然有些強人所難了。 況且在楊振寧看來。 即便只是理論上的證據,徐雲恐怕也拿不出來多少。 畢竟這可和元強子模型不一樣,元強子模型再怎麼樣超脫這個時代,也終究是依靠加速器的實驗報告來構建的框架。 黑洞這玩意兒如今八字沒一撇,光靠數學和邏輯推導想要得出一些價值一般的成果不難,但顛覆性的成果就幾乎沒啥可能了。 然而令楊振寧有些意外的是,過了片刻,徐雲的聲音卻幽幽從對面傳了過來: “楊先生,不瞞您說,這個證據....我還真拿得出來。” 楊振寧頓時一怔,下意識道: “什麼證據?” 徐雲又沉默一會兒: “比如說.....黑洞這個系統之內....有熵存在。” 熵? 由於這年頭電話訊號不太好的緣故,楊振寧聽到這個詞的第一時間,並沒有意識到徐雲所指的是什麼。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