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堂之中走出來的人才,能力水平上也是參差不齊,當前晉國的治地擴大之後,學堂的數量亦是有了更多的增加,甚至在許多縣裡都有著學堂存在,透過學堂能夠讓他們進入官場,哪怕是從底層的官員做起,對於這些人來說也是彌足珍貴的,這是百姓家的孩子能夠進入官場的重要機會。
以往百姓不能解決吃穿問題的時候,不敢去考慮這方面的事情,但是現在,他們的生活漸漸的富足之後,肯定會有更多的想法,誰也不想在這件事情上落到他人的後面,家中能夠有人做官的話,對於百姓來說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了。
而今學堂中的學子數量太多,而百姓花費一些金錢之後,讓家中的孩子進入學堂之中,也是希望他們能夠有一個光明的前途,然而在選拔人才上,就會出現諸多的問題,誰也不能肯定這些人進入官場之後的表現如何,各地推薦人才的官員是否能夠做到公平公正,這些都是很大問題。
這讓呂布想到一個科舉的制度,晉國的學子越來越多之後,若是能夠從中挑選更加博學之士加以任用的話,必然能夠緩解人才上的緊張,同時也能更加的激勵學子努力學習。
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呂布覺得可行性很大,若是依靠各個地方的官員舉薦人才的話,與漢朝的制度又有什麼區別呢,最初的時候還好,等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必然會出現問題,而採取科舉的制度選拔人才的話,會更加的公平,亦是給了家世普通的百姓一個機會。
這樣制度的施行的話,必然會成為晉國的大事情,選拔人才方式的改變,牽動的會是方方面面的事情,而官員舉薦人才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得到好處,即便不是金錢上的,這些人在進入官場之後,豈會對舉薦之人心存感激。
雖說最初的時候各地的學堂都號稱是聖上的門生,隨著晉國越來越大,學堂越來越多之後,這些人還會有著這樣的念頭嗎,即便是尋常掛在嘴邊,也不過是炫耀之言罷了。
科舉雖說也有著一定的弊端,卻是當前最為適合的方式了,不僅文人科舉,武將同樣也要如此,有文舉就要有武舉,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方能長遠,僅僅是注重對文人的選擇,而對武將不重視的話,長此以往會讓文人的地位越來越高,武將的地位降低。
對武將的選拔,更多是以領兵作戰、個人武藝上為主,對其文采上的考驗不需要太過的嚴格,這樣的話,軍中的將領漸漸會改變為能夠認識字的將領。
當前在大軍之中就有著太多不認識字的將領,這種情況很常見的,士卒乃是從普通百姓中徵募而來,這些人是沒有讀書識字的,即便有也是很少,這些人在戰場上立下功勞之後,能夠逐步成長為軍中的將領,長此以往的話,軍中讀書識字的將領會越來越少。
這樣的情況,對大軍來說其實是不利的,讓軍中的將領能夠透過書籍瞭解到更多的知識,有著很大的必要,透過書籍,能夠然他們看到更多之前不知道的事情。
尤其是有著沙場經驗的將領,結合著前人總結下來的智慧,往往能夠起到更大的作用。
大致想了這件事情之後,呂布暫時放在了一邊,無論是任何事情,如果實行下去的話,肯定需要有嚴謹的制度,當前科舉僅僅是一個想法罷了,待詢問大臣的意見之後,再製定相關的規矩,實行下去即可。
在初始的時候或許會有問題出現,但是隨著正常的逐漸實行,就能漸漸的完善起來,這與一個國家在發展中出現問題之後及時的糾正是一樣的道理。
唯有不斷的改變,找到適合的方法,才能逐漸的強大起來,當前的晉國正是這樣做的。
至於說規矩,都是人來定的,合適的留下來,不合適放棄即可,呂布要讓晉國成為一個具有開創精神的國家,讓國家充滿活力。
還有的便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實在是太過簡單了,少了許多的樂趣,尤其是隨著長安的逐漸繁榮之後,百姓肯定需要更多的娛樂。
讓百姓能夠參與到一些活動之中,讓百姓在生活之餘能夠有更多的樂趣,讓他們的生活真正的豐富起來,還是有著很大的必要的。
晉國是崇尚武力的國家,因為他們的君主就是武將出身,而且這名武將帶領著晉國的將士在戰場上擊敗了一個個的敵人,這才有瞭如今晉國的強大,不少人是想要成為一名武將的,尤其是青壯,他們從小耳濡目染了呂布的種種事蹟之後,自然希望能夠成為一名馳騁疆場的將領。
而在學習上,百姓同樣是重視的,這是他們的孩子能夠進入官場的機會,習武讀文,長此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