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村都已經差不多放棄了,哪怕有些東西捨不得,也一定做出了取捨,可陳惠村的村民還在堅持,其中大隊長跟支書兩個人的支援是少不了的。 畢竟村裡可是切切實實下了血本的,那些糧種肥料,可是實打實的撒到地裡面去的,要是全都任由禾苗乾死,那他們村今年基本上是廢了一大半了,哪怕後面下雨了,村民也沒那麼多種子,耽誤了。 到時候,說不準還要打借條,向上面借種子,整個過程費時又費力就不說了,就怕耗時太長,耽誤了農時,影響了收成。 村裡是有人不滿的,特別是聽到別村的人奚落他們傻的時候,都想要放棄了,可他們最終還是被壓下去了。 這段時間,村裡變得沉默了許久,哪怕是村裡大娘們最愛的村口情報站,都沒什麼人在那坐著嘮嗑了,她們寧願在家多躺躺,也比在這坐著多消耗糧食強。 村裡挑水的主力軍是青壯年,其他人,吃完飯後,都儘可能的躺在床上不動彈,免得喝進去的那點稀粥,一下子就消化完,變成一泡尿,排出去了。 秦溪就特別心疼秦江,每天累的腰都快直不起來了,腿都在打哆嗦,這是累狠了,與這些相比,他那被曬成小麥色的面板,完全不值一提。 所以,這段時間她做的飯菜都是有油水的那種,家裡的臘肉她覺得吃起來不得勁,還容易上火,於是,她又跟唐穎去了一次縣城,買了四根排骨回來煮湯喝。 當然,她又背了一些糧食回來,二十斤花生,十斤大米,十斤麵粉,這是揹簍的上限,不是她的,如果有力氣,她會再多買一些回來的。 畢竟家裡的糧食櫃已經做好,被送過來了,她現在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把糧食櫃給填滿,這才不枉她為了這木箱子費了那麼多勁。 她雖然不太會做麵粉,但是炒麵粉這項技術還是會的,炒麵粉需要用到鐵鍋,洗乾淨,擦乾,用小火慢慢炒。 剛開始的時候,她只倒了一斤多的麵粉進去,畢竟是來到這裡後的第一次實際操作,小心無大錯,不過還算是成功,這得益於她性子慢,願意花時間耐心來慢慢炒制。 炒熟的麵粉散發著濃郁的麥香,隔壁的兩人,被勾的一直在吸溜充滿麥香的空氣,哈喇子都快流出來了。 炒麵粉用布袋子裝著,放到糧食櫃裡面,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壓根就不會受潮,早上的時候,舀一些出來,用熱水衝燙,是十分合適的,既方便又飽腹。 為了搭配這些炒麵粉,秦溪還特意跑了一趟永新縣的黑市,斥巨資買了一個暖水瓶回來,就放在她屋裡,別的不說,取用熱水的時候,是方便很多了,她這時候倒有些後悔,這暖水瓶買晚了,這種實用的好東西,早就該買回來放著的。 她一次性不會炒太多的麵粉,一鍋有個三四斤的樣子,吃完才會再炒。 除此之外,炒米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她前世的一個嫂子,就很喜歡在早上叫她去她家喝油茶。 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裡面沖泡的炒米,她那個米的製作過程是比較複雜的,米需要用他們當地特產的一種珍珠米,淘洗好加水煮成飯,飯要攤開曬乾,曬到粒粒分明的狀態,然後用小火慢慢的炒這曬乾的飯,直到每一粒米都微微膨起。 至於沖泡炒米的水就很簡單了,鍋里加水加茶葉薑片,煮開就行了,拿個小碗舀上一些炒米,然後衝入薑茶水,一碗油茶就成了,還是十分簡單的。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四月中旬,接近四月底的時候,天,終於變了。 苦不堪言的村民,一個個喜笑顏開的奔走相告,對於即將到來的雨水,他們充滿了期待。 特別是陳惠村的村民,雖然地裡面的作物全都不太成氣候,可有總比沒有強,特別是稻田裡的秧苗,實在是不能再等了。 這天下午,大隊長陳愛國跟支書陳宗澤不約而同的去了牛棚,裡面裝著村裡的重要財產,耕牛,接下來就要辛苦它們了,必須得給它們加餐,養肥點才好幹活。 當天晚上,細細密密、連綿不絕的小雨滴落在了屋頂和外面的路面上,不少情緒激動的村民直接跑進雨裡,激動啊!他們終於有救了! 這不僅僅是一場雨,還給他們帶來了希望。 不過可惜的是,雨勢並不大,細細密密的小雨下了一整晚,第二天一早起來,秦溪拿個鏟子在屋子後面的菜地上一鏟,發現自己可能想多了,這場小雨也就打溼了地面半厘米到一厘米的樣子,一點不給力,別說耕田了,就連花生黃豆都種不下去。 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天色依舊陰沉,即使現在沒有下大雨,過一會兒,說不定就下了。 現在總算是迎來了希望,這總不會比之前的情況更差了。 這雨一下,秦溪就打算打整屋子後面的那塊菜地了,她打算等大雨一落下來,就往地裡種點花生,至於紅薯,不是不想種,而是弄不來苗。 劉梅躲在廚房後面的窗戶底下,看秦溪打整菜地,心一下子就提起來了,這塊地應該有她跟秦河一份的,這秦溪不會是想要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