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3 / 4)

拿出來示眾。

為了鼓勵大唐老百姓也能大搞發明創作,他或許也可以制定屬於大唐的專利制度。

【喬治斯蒂芬森出生的時候,英國已經有幾百公里馬拉軌道。

斯蒂芬森多次拜訪投資者,在工程師和資本家的聯合推動下,決定採用蒸汽機車。

有許多人反對,認為這違反教義,火車黑煙會破壞農田,讓奶牛不出奶,要求用馬拉貨車。

作為妥協,鋪設軌道時沒用枕木。

而是將兩根鐵軌分別鋪在石頭基礎上,運留馬匹行走的空間。

斯蒂芬森為專案準備的蒸汽火車運動號,和他之前的前輩特里維西克的新城堡號相比,改進了很多。

連桿直接和車輪相連,省掉了齒輪組,採用兩個氣缸交替運動,避免了曲軸的死角。

省掉巨大飛輪,在鍋爐外包木材做了隔熱層,減少熱損失。

他發現把廢蒸汽排進煙囪,能夠更好的拔風。

他加高的煙囪,鍋爐燃燒更火爆。

隆重的通車儀式後,火車出發了,許多村民圍觀。

斯蒂芬森操縱運動號蒸汽機車,牽引著滿載煤炭、麵粉和450名旅客的列車,總重達90噸,浩浩蕩蕩的啟程。

路上除了兩次拋錨外,一切順利,最快時達到24公里每小時。

在火車剛出發時,一輛馬車試圖比比速度,沒過多久就被拋在後面。

這次鐵路總長不過40公里,影響也不大,但這是一次極好的練兵。

他積累了經驗,鍛鍊了隊伍。

一個投資更大,更有影響力的新專案在向他招手了。

蒸汽火車時代的大幕,正在徐徐的拉開。】

各朝的老百姓看到運動號蒸汽火車第一次試車就取得了圓滿的成功,不由得紛紛露出欣喜的表情。

每小時24公里的速度雖說和馬車的時速差不了多少,但要知道蒸汽火車可不是馬車需要休息。

蒸汽火車只要一直新增煤炭,就能一直行駛在鐵軌上,不知道疲累。

而馬車可遠遠不行,一般駕駛十多公里就需要休息一下,讓馬匹恢復體力。

這樣一對比的話,蒸汽火車的優勢遠比馬車大得多。

就好比從杭州到武漢,乘坐蒸汽火車的話,不用一天半就可以到達。

可要是乘坐馬車來往兩地,算上晚上睡覺休息的時間,怎麼著也需要三五天才能到達。

如此強烈的對比,讓各朝古人對蒸汽火車的前景非常看好。

而且蒸汽火車和馬車相比,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那就是運載量完全不是同一個層次。

運動號蒸汽火車可以運輸90噸的貨物,這得需要上百匹馬車才能完成。

而且更加關鍵的是,蒸汽火車可以一次性運送數百上千名旅客,這才是他們最看重的。

各朝的商人已經從蒸汽火車中看到了極大的商業價值,恨不得想要立馬開通蒸汽火車。

一旦可以開通蒸汽火車,不管是運輸貨物,還是運輸旅客,都可以帶來極大的便利。

【工業革命中,利物浦與曼徹斯特迅速發展,運輸量翻了幾十倍。

美國棉花先到利物浦,再用馬車轉運,成本很高。

運河被私人壟斷,價格長期談不攏。

利物浦最後提出修鐵路,斯蒂芬森受邀成為工程負責人。

這動了運河公司的蛋糕,他們各種造謠,諸如房屋燒燬、孕婦流產、奶牛發瘋等。

很多老百姓阻攔測量隊,他們只好晚上工作。

在技術報告會上,運河公司僱人挑毛病,發現斯蒂芬森報告中一座橋算錯了標高。

當時兒子不在,斯蒂芬森文化有限,把工作交給了小年輕,結果滿盤皆輸。

報告被否了,斯蒂芬森慘被掃地出門。

斯蒂芬森很鬱悶,寫信讓兒子回來。

好在達林頓鐵路的成功運營慢慢恢復了聲譽,鐵路公司又來請他。

斯蒂芬森父子終於重回專案,專案繼續進行。

一個沼澤地成了斯蒂芬森的心病,差點被逼瘋。

他窮盡辦法,甚至想到浮橋。

最後用原始手段,埋下大量焦油桶、灌木和石塊,總算解決了問題。

現代技術可以抽油換田,但在200年前確實很困難。

一路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有大量的技術創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