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你赫連青,你說到淄州圈地,你說淄州的商人在大片圈地,想要種植桑樹,這影響了農業。恰好朕也瞭解一點點淄州的情況,朕聽到的怎麼和卿說的有一點點出路呢?”
赫連青心頭頓時一震,正要說話,被聖人打斷了。
“朕聽說淄川有一個鄉都住著姓田的,這個鄉有一個叫田濟的人說服不少人放棄種小麥,而是改種桑樹,並且這個田濟還專程在錢行貸了一筆錢,前三年按照每一畝五百文補助給原本的農戶,一旦桑樹能夠產生價值,他自己從每一畝種賺一百文,簽訂了二十年的契約,朕沒記錯吧?”
赫連青更加震驚,聖人連這件事都知道?
“卿是不是疑惑朕怎麼知道這件事的?朕告訴你,朕恰好在看各地錢行的彙報,其中淄川的這個田濟的案例,朕很感興趣。”
這其實和某某改稻為桑很相似。
但電視裡大明朝的改稻為桑為什麼不能成功呢?
因為權力介入太多。
在古代,一旦權力介入太多,它本身的經濟運作原理就會快速失效。
權力一定會想方設法從裡面撈資源。
既然權力拿了一部分走了,那拿走的這一部分該誰來承擔呢?
肯定是最弱勢的那一部分群體。
如果由私人來牽頭處理這件事,私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無法強行奪取資源,如果要強行奪取資源,很容易引起公憤,使官府介入。
所以,改稻為桑最佳的政策應該是私人牽頭,為了確保長期價值,分配各方利潤,官府最好規則制定和監督。
這和21世紀私募基金的風險投資是一個原理。
簡單來說就是交給私人自負盈虧,既可以解決就業,還可以拉動產業,又能牽引上下游。
李倓沒想到錢行設立後,民間如此之快就有人願意站出來牽頭做這種事了。
這自然是好事,但官府和錢行都要做好風險把控。
“朕專門派人去問過,田濟沒能做成,因為他被抓了,以圈地並田的罪名被抓的,抓他的人是淄川的縣令,淄州治所就在淄川,赫連卿的刺史衙門也在淄川,卿該不會不知道這件事吧?”
赫連青只是猶豫了幾個眨眼的功夫,說道:“臣知道,這個田濟是利用改麥為桑來謀取私利,他在欺騙百姓。”
“可有證據?”
“證據……”
赫連青愣了一下。
他們這種一州刺史習慣了給屁民扣帽子,真看上了利益,各種理由都能找出來,根本不需要證據。
人要抓就直接抓了,不配合就打個半死拖回去。
“他已經招了!”
“朕說的是證據,不是說他有沒有招。”
“證據是有的,他在招供書上親口承認的。”
“那朕派人到鄉里詢問的,與卿說的可又不一樣啊!”
聖人還派人去鄉里調查了這件事?
這麼個屁大點事,聖人還派人去調查?
“是不是很疑惑,這麼點事,朕還派人去調查?”
“臣……”
“這件事對你們來說是小事,對朕來說是大事。”
這可是民間早期自發的風投啊!
這個案例要是成功了,很多人都會紛紛效仿。
裡面一定會產生一部分壞賬,但也一定能拉動各地經濟的發展。
最重要的是,這個田濟改麥為桑的動機也很簡單明確。
淄州是紡織大州,隨著前幾年水力紡紗機的普及,蠶絲這種原料一直處於急缺狀態。
但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民,只想著多種幾畝地。
田濟這件事若是處理得好,肯定會賺大錢。
作為一個穿越者,李倓對這種事當然非常感興趣。
當時看了錢行的彙報後,就立刻派人去調查了,得知田濟已經被抓起來,罪名就是圈地。
今日偏偏赫連青在大殿上說什麼淄州圈地一事。
“為何將田濟抓起來,朕給你一次說實話的機會。”
跪在一邊的王鑄緩緩閉上眼睛,心中嘆了口氣。
看來這一次述職,以此給聖人施壓,給朝廷施壓的策略落空了。
“不說也可以,淄川其他人會說的,朕也不是一定需要你來說。”
“啟稟陛下,是因為田濟沒有交錢。”
赫連青此話一出,朝堂上頓時議論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