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角度來看,鬼子的在華編制大約經過三個階段。
抗日戰爭未爆發初期,也即是九一八之後,七七事變之前,整個東亞地區,鬼子軍隊主要兵力,大約有十萬餘人,七個師團左右,駐紮在半島地區和東三省地帶。
史稱:關東軍。
自七七事變後,出於對各地戰略需求的考慮,大部分關東軍仍然是駐紮在東三省地界,以防北面的紅色毛熊出兵南下。
而,侵華戰爭的大部分軍隊,主要還是從本土師團調集而來。
抗日戰爭初期,日軍以兵不可擋的趨勢,在短短的不到一年餘,便佔領了華北,華東,華中以及部分華南地區,津市,北平,金陵,滬市,徐州,廣州等近代赫赫有名的大城市,在日軍凌厲的攻勢下,相繼陷落,抗日戰爭一度陷入危難之時。
此時此刻,為了迅速的安定各個淪陷地區,以淪陷區各地指揮官司令部為基礎,加之地域為疆界,組建了各地區司令部,諸如,華北方面軍,華東方面軍,華中方面軍,以及,武漢方面軍等等。此類方面軍,一方面行軍事職責,一方面,亦行行政職責。
此階段下,不僅是方面軍編制繁多,各地的偽政府也多如牛毛。
此類,不再贅述。
隨著前線戰場逐漸穩定,戰局陷入僵持態勢,整個日佔區的劃分也迎來了新的變化。比如,在各方面軍的“配合”以及大本營的督導下,新的偽中央政府——汪偽政府逐漸成型,取代了原先各自為政的地區偽政府,大大加強了對後方淪陷區的掌控。
而,原先一手掌握軍政大權的各個方面軍司令部也迎來了新的上級機構——支那派遣軍總司令部。這一司令部的司令,乃是日本駐華最高總指揮,軍銜大將。
自設立之初,司令歷經一任,現任總司令為西田大將,駐守於武漢前線。
看清了過往,其實,也就不難明白,這一次調查團來滬的主要目的了。
還是那句話:
戰爭不是兒戲,而是國運之爭。
戰爭每多持續一分鐘,那就是對國運的損傷。
而,現在看來,中國的國運似乎慢慢正在恢復,反而,因為連年的戰爭,鬼子國運正在緩緩的下降,甚至,因為控制地區的反抗意識過於強烈,本土早已物資匱乏,民怨沸騰。
滬市平靜的海面上,崇明島不遠處。
幾艘驅逐艦正緩緩地靠近,隨後,便是一艘滿載著調查團的遊輪。
這一次調查團來滬,時間暫定半月餘,其提供的建議將為大本營下一步的戰略目標提供參考。
放棄支那地區,轉而集中優勢兵力,覆蓋太平洋地區,攻佔東南亞地區!
這是來自新組建內閣的建議,亦是國內民眾的民意。
只是,對此,藤原井心中存疑:
難道,將整個東南亞的英法美殖民都佔領了,那麼,戰爭就能夠勝利嗎?
或許,對這一問題,聰明的人早就有了答案了。
長嘆一口氣,臉上多了絲憂愁,望著不遠處揮舞著兩種國旗的歡飲人群們,藤原井,臉上還是多了些虛偽的笑容,心中卻也多了些沉重。
這一次,勢必要好好地看清派遣軍的真實情況!
諺語云:報喜不報憂。
這一道理,在任何時刻都適用,聰明人知道,真正的成功背後隱藏的是數不盡的失敗,但是,若是想要成為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那麼,聰明人往往會將成功掛在嘴邊,失敗拋之腦後。
只有這樣,世人才會認為:你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而,戰爭也是如此,派遣軍要將最好的一面展示在調查團面前,以打消,本土和大本營對派遣軍的不滿,將派遣軍的成功掛在嘴邊,讓調查團認識到,派遣軍的佔領事業做的非常不錯。
如此一來,這才能夠確保,在資源逐漸匱乏的現在,本土能夠將資源調入派遣軍。
所謂的資源,廣義上說,就是編制和金錢,狹義上說,那就是各種軍事物資和後勤物資。
吳淞口,港口處。
一般說來,長江下游的吃水線,大約在二千噸左右。
而,雪風號驅逐艦,滿載約二千七百噸左右,因此,雪風號當仁不讓的擔任起了調查團的領頭艦,調查團的輪船緩緩跟著前面的驅逐艦,入了港口。
港口上,約莫三百餘人,身穿整齊的服飾,列成兩隊,一手一個國旗。
國旗,自然不用多說,膏藥旗和五色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