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1 / 4)

小說:兩漢往事 作者:世紀史詩

第十七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

官場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按資排輩。雖然會有一些個例,年紀輕輕就能一步登天,但這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人都還得規規矩矩地排隊,一步一步來。但請相信,每逢遇到隨便插隊傢伙,會讓很多人對他嗤之以鼻,當然也有“豔羨”的成份在裡面。

晁錯無疑是隨便插隊的那個人群裡邊的數,也自然不會招人待見。

要說“內史”這個職務也算不上多麼牛氣,三公九卿的級別要比它高得多。可縱然如此,還是有很多人表現出了不滿。其中最為不滿的人非丞相申屠嘉莫屬。

這讓人有些莫名其妙,一個丞相去和內史較真,似乎有**份。然而,申屠嘉的不滿是有理由的。

理由一:晁錯的人際關係很差。

晁錯極其孤傲,說話很難聽,蠻不講理,甚至得寸進尺,不給對方任何喘氣的機會。

早在太子府時,朝廷裡就有很多人看他不順眼。過往,晁錯的主要精力用在太子府,和群臣搞的摩擦的機會很少,因此也沒鬧出什麼過火的事情。可現在不同了,他搖身一變成了當今炙手可熱的人物。接觸的機會多了,得罪的人也相應多了,對他不滿的人也就多了。

理由二:晁錯很早就提出了一個大家都反對的建議——削藩,並且現在常在劉啟耳邊吹風。

實際上,“削藩”這個建議,晁錯早在劉恆時期就提了出來。誇張的是,這位仁兄很執著,一連上了幾十次書,把削藩的好處分析的頭頭是道。可劉恆只是微微一笑,把他辛辛苦苦寫的文言文放在了一邊,做為消磨時光的日常讀物,閒來無事時翻看翻看。

在當時,他的這個建議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有朝廷大員,也有地方諸侯。雖然大家的出發點不盡相同,但結果都一樣——反對。

事實上,這個建議劉恆在內心深處是支援的,但他很清楚此舉背後隱藏著什麼風險。對劉恆來說,他想去幹這件事,但還沒精力也沒膽量去捅這個馬蜂窩。

但晁錯發了瘋似的一封接一封的寫信,讓劉恆對其欣賞之餘也頗為無奈。群臣可不這樣想了。你晁錯算個什麼東西,一天到晚喊“削藩”,唯恐天下不亂。因此,大家對這個人很不感冒。

而晁錯旁若無人地喊口號,從文帝朝喊到現在,絲毫沒收斂的意思,因此大家對他很不滿。

理由三:皇帝太過信任。

晁錯一直以來都是劉啟最為信任的人,所以他這個“內史”非同尋常。

劉啟稱帝后,無論是大政方針,還是廷獄量刑,所有事情都會徵詢晁錯的建議。並且只要晁錯拿出了方案,劉啟通常會採納。甚至三公九卿們拿提出的建議,還得經過晁錯審定后皇帝才會認可,否則根本辦不了。況且皇帝做出的決策,也只下給晁錯,經晁錯手才能轉發到各部委。

久而久之一個嚴重的問題出現了。

過往,三公九卿直屬皇帝,其中丞相為最。而現在風向改了,三公九卿和皇帝之間多了一個層級——晁錯。他一個人,幾乎架空了整個政府部門。更在很多時候,丞相申屠嘉做出來的決議,內史晁錯大筆一揮就能給他改的體無完膚,這口惡氣,任誰都受不了。

剛繼位的劉啟用這種掉了個的機構設定,一舉掌控朝廷大權。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晁錯很有能力;同樣,他也很危險。不過他此時是顧不上考慮這些的。

然而,大家雖然很不滿,卻無可奈何,連丞相申屠嘉也無計可施,因為劉啟對晁錯的信任是無人可以比擬的。

就在此時,晁錯的老對手進京了。這個人是袁盎。

袁盎也不是個省油的燈,說話難聽程度不比晁錯遜色,得罪過的人也一點不比晁錯少。可有意思的是,性格相似的兩個人,恰恰尿不到一壺。這二人的關係甚至可以用“水火不容”四個字來形容。

兩個人在很早以前就接下來樑子,至於接樑子的緣由不得而知,但表現的非常出格。

按照常理,在朝廷混了幾十年的人,縱然之間心存芥蒂,也不會表現的太過明顯,通常會背地裡發暗箭、使陰招,明爭暗鬥,置對方於死地。

而這二人的表現卻很直白——從不搭腔,晁錯居坐,袁盎去;袁盎居坐,晁錯去。並且一有機會就把對方往死裡整,不拼的你死我活不算完。

這麼一個人,按理說在此時是不適合進京的。因為晁錯的勢頭正足,做為“世仇”,腦子只要稍微正常點,就不會選在這個時候露頭。

而袁盎還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