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停滯和封閉,反而是發展和開放。在印象的更迭和跳躍這一點上,誰能比得上孩子呢?那麼,終身保持孩子般速率的人,他所獲得的新鮮印象不是就豐富得驚人了嗎?具有詩人氣質的人似乎在孩子時期一旦嚐到了這種快樂,就終身不能放棄了。他一生所執著的就是對世界、對人生的獨特的新鮮的感受……美感。對於他來說,這種美感是生命的基本需要。富比王公,沒有這種美感,生活就索然乏味。貧如乞兒,不斷有新鮮的美感,照樣可以過得快樂充實。
美感在本質上的確是一種孩子的感覺。孩子的感覺,其特點一是純樸而不雕琢,二是新鮮而不因襲。這兩個特點不正是美感的基本素質嗎?然而,除了孩子的感覺,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感覺。雕琢是感覺的偽造,因襲是感覺的麻痺,所以,美感的喪失就是感覺機能的喪失。
可是,這個世界畢竟是成人統治的世界啊,他們心滿意足,自以為是,像懲戒不聽話的孩子一樣懲戒童心不滅的詩人。不必說殘酷的政治,就是世俗的愛情,也常常無情地挫傷詩人的美感。多少詩人以身殉他們的美感,就這樣地毀滅了。一個執著於美感的人,必須有超脫之道,才能維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執著,就必須愈是超脫。這就是詩與哲學的結合。凡是得以安享天年的詩人,哪一個不是兼有一種哲學式的人生態度呢?歌德,托爾斯泰,泰戈爾,蘇東坡……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都同時是哲學家。
三
美感作為感覺,是在物件化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不能超脫的詩人,總是執著於某一些特殊的物件。他們的心靈固結在美感上,他們的美感又固結在這些特殊的物件上,一旦喪失這些物件,美感就失去寄託,心靈就遭受致命的打擊。他們不能成為美感的主人,反而讓美感受物件的役使。對於一個詩人來說,最大的禍害莫過於執著於某些特殊的物件了。這是審美上的異化。自由的心靈本來是美感的源泉,現在反而受自己的產物……物件化的美感即美的物件……的支配,從而喪失了自由,喪失了美感的原動力。
蘇東坡深知這種執著於個別物件的審美方式的危害。在他看來,美感無往而不可物件化。〃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如果執著於一物,〃遊於物之內〃,自其內而觀之,物就顯得又高又大。物挾其高大以臨我,我怎麼能不眩惑迷亂呢?他說,他之所以能無往而不樂,就是因為〃遊於物之外〃。〃遊於物之外〃,就是不要把物件化侷限於具體的某物,更不要把物件化的要求變成對某物的佔有慾。結果,反而為美感的物件化開啟了無限廣闊的天地。〃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無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你再執著於美感,又有何妨?只要你的美感不執著於一物,不異化為佔有,就不愁得不到滿足。
詩人的執著,在於始終保持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詩人的超脫,在於沒有狹隘的佔有慾望。
所以,蘇東坡能夠〃談笑生死之際〃,儘管感覺敏銳,依然胸襟曠達。
蘇東坡在惠州謫居時,有一天,在山間行走,已經十分疲勞,而離家還很遠。他突然悟到:人本是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懷抱裡,何處不能歇息?於是〃心若掛鉤之魚,忽得解脫〃。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詩人的靈魂就像飛鴻,它不會眷戀自己留在泥上的指爪,它的惟一使命是飛,自由自在地飛翔在美的國
度裡。
我相信,哲學是詩的守護神。只有在哲學的廣闊天空裡,詩的精靈才能自由地、耐久地飛翔。
1983�12
第一卷 第三章
?一
把幸福作為研究課題是一件冒險的事。〃幸福〃一詞的意義過於含混,幾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嚮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稱作〃幸福〃,但不同的人所向往的境界又是多麼不同。哲學家們提出過種種幸福論,可以擔保的是,沒有一種能夠為多數人所接受。至於形形色色所謂幸福的〃秘訣〃,如果不是江湖騙方,也至多是一些老生常談罷了。
幸福是一種太不確定的東西。一般人把願望的實現視為幸福,可是,一旦願望實現了,就真感到幸福麼?薩特一生可謂功成願遂,常人最企望的兩件事,愛情的美滿和事業的成功,他幾乎都毫無瑕疵地得到了,但他在垂暮之年卻說:〃生活給了我想要的東西,同時它又讓我認識到這沒多大意思。不過你有什麼辦法?〃
所以,我對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