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友誼是真的,只是到了後來,面對利益的引誘,一方對另一方做了不義的事,導致友誼破裂。在今日的商業社會中,這種情況也是司空見慣的。我不想去分析那行不義的一方的人品究竟是本來如此,現在暴露了,還是現在才變壞的,因為這種分析過於複雜。我想說的是,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取的態度也是親疏隨緣,不要企圖去挽救什麼,更不要陷在已經不存在的昔日友誼中,感到憤憤不平,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應該知道,一個人的人品是天性和環境的產物,這兩者都不是你能夠左右的,你只能把它們的產物作為既定事實接受下來。跳出個人的恩怨,做一個認識者,借自己的遭遇認識人生和社會,你就會獲得平靜的心情。
2002�11
第一卷 第一百零十三章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序中說:〃只有從那些哲學思想的首創人那裡,人們才能接受哲學思想。因此,誰要是嚮往哲學,就得親自到原著那肅穆的聖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師。〃對於每一個有心學習哲學的人,我要向他推薦叔本華的這一指點。
叔本華是在談到康德時說這句話的。在康德死後兩百年,我們今天已經能夠看明白,康德在哲學中的作用真正是劃時代的,根本扭轉了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向。近兩百年西方哲學的
基調是對整個兩千年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反省和背叛,而這個調子是康德一錘敲定的。叔本華從事哲學活動時,康德去世不久,但他當時即已深切地感受到康德哲學的革命性影響。用他的話說,那種效果就好比給盲人割治翳障的手術,又可看做〃精神的再生〃,因為它〃真正排除掉了頭腦中那天生的、從智力的原始規定而來的實在論〃,這種實在論〃能教我們搞好一切可能的事情,就只不能搞好哲學〃。使他惱火的是當時在德國佔據統治地位的是黑格爾哲學,青年們的頭腦已被其敗壞,無法再追隨康德的深刻思路。因此,他號召青年們不要從黑格爾派的轉述中、而要從康德的原著中去了解康德。
叔本華一生備受冷落,他的遭遇與和他同時代的官方頭號哲學家黑格爾適成鮮明對照。但是,因此把他對黑格爾的憤恨完全解釋成個人的嫉妒,我認為是偏頗的。由於馬克思的黑格爾派淵源,我們對於黑格爾哲學一向高度重視,遠在康德之上。這裡不是討論這個複雜問題的地方,我只想指出,至少叔本華的這個意見是對的:要懂得康德,就必須去讀康德的原著。廣而言之,我們要了解任何一位大哲學家的思想,都必須直接去讀原著,而不能透過別人的轉述,哪怕這個別人是這位大哲學家的弟子、後繼者或者研究他的專家和權威。我自己的體會是,讀原著絕對比讀相關的研究著作有趣,在後者中,一種思想的原創力量和鮮活生命往往被消解了,只剩下了一付骨架,軀體某些區域性的解剖標本,以及對於這些標本的博學而冗長的說明。
常常有人問我,學習哲學有什麼捷徑,我的回答永遠是:有的,就是直接去讀大哲學家的原著。之所以說是捷徑,是因為這是惟一的途徑,走別的路只會離目的地越來越遠,最後還是要回到這條路上來。能夠回來算是幸運的呢,常見的是喪失了辨別力,從此迷失在錯誤的路上了。有一種普遍的誤解,即認為可以從各種哲學教科書中學到哲學,似乎哲學最重要最基本的東西都已經集中在這些教科書裡了。事實恰恰相反,且不說那些從某種確定的教條出發論述哲學和哲學史的教科書,它們連轉述也稱不上,我們從中所能讀到的東西和哲學毫不相干。即使那些認真的教科書,我們也應記住,它們至多是轉述,由於教科書必然要涉及廣泛的內容,其作者不可能閱讀全部的相關原著,因此它們常常還是轉述的轉述。一切轉述都必定受轉述者的眼界和水平所限制,在第二手乃至第三手、第四手的轉述中,思想的原創性遞減,平庸性遞增,這麼簡單的道理應該是無須提醒的吧。
哲學的精華僅僅在大哲學家的原著中。如果讓我來規劃哲學系的教學,我會把原著選讀列為惟一的主課。當然,歷史上有許多大哲學家,一個人要把他們的原著讀遍,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以一本簡明而客觀的哲學史著作為入門索引,瀏覽一定數量的基本原著,這個步驟也許是省略不掉的。在這過程中,如果沒有一種原著引起你的相當興趣,你就趁早放棄哲學,因為這說明你壓根兒對哲學就沒有興趣。倘非如此,你對某一個大哲學家的思想發生了真正的興趣,那就不妨深入進去。可以期望,無論那個大哲學家是誰,你都將能夠透過他而進入哲學的堂奧。不管大哲學家們如何觀點相左,個性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