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1 / 4)

中國古代男尊女卑,實行一夫多妻制,一直到民國時期,男人都可以擁有三妻四妾。但是,基督教主張一夫一妻,宋美齡全家都是基督教徒,蔣介石要和宋美齡結婚,就必須處理和原來的幾房妻妾之間的關係。

蔣介石的原配夫人是毛福梅,奉化巖頭村人,父親是南貨店老闆。毛福梅出生於1882年,大蔣介石五歲。二人於1901年結婚。當時,毛20歲,蔣15歲(虛歲),還是未成年人。1903年,毛福梅進入奉化作新女校,讀過不到半年書。至1910年,經國出生。

由於是包辦婚姻,毛氏文化水平又低,蔣、毛兩人感情不好。1919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毛福梅攜經國到滬探望,蔣介石日記即有“家庭之事,不能稍如我意,實所痛心”的記載。四天後,毛福梅即返回溪口,蔣介石自覺不安,但以“夫婦之道乖,其奈之何哉”*。1921年1月,蔣介石自奉化回溪口,居然不願意與毛氏“同衾一夕”。從道理上,蔣介石覺得不應該,但情感上又扭不過來。自此,二人關係日漸惡劣,蔣介石見到毛福梅的人影,聽到她的腳步聲,就感到“刺激神經”。4月3日,兩人居然“對打”起來,蔣介石認為“實屬不成體統”,決計離婚。4月4日,他給毛福梅的二哥毛秉禮(懋卿)寫了一封千字長函,詳細敘述與其妹的決裂情形及主張離婚的理由。函稱:吾今日所下離婚決心乃經十年之痛苦,受十年之刺激以成者,非發自今日臨時之氣憤,亦非出自輕浮的武斷。須知我出此言,致此函,乃以至沉痛極悲哀的心情,作最不忍心之言也。英明如兄,誠能為我代謀幸福,免我終身之苦痛。〔上海〕《益世報》,1927年10月10日。毛氏與蔣母王採玉關係不錯。蔣介石雖決計離婚,但蔣母反對。4月19日,蔣介石發現毛氏又回到家裡,非常憤怒,決定發出“最後離婚書”。日記雲:“母親老悖,一至於此。不僅害我一身痛苦,而且阻我一身事業。徒以愛子孫之心,強欲重圓破鏡,適足激我決絕而已。”蔣介石是孝子,斥責母親“老悖”,這是僅有的一次。同年4月25日,蔣母遍體虛腫,6月14日病故。

蔣介石、宋美齡的戀愛與婚姻(3)

蔣母去世,毛福梅少了一個保護人。蔣介石思前想後,決定徹底解決婚姻束縛。11月15日日記雲:“家庭之難處置,婚姻習慣之惡,使人終身受罪。凡事都當從解放做去,不可以舊習慣害後生也。”當年11月28日,蔣介石召集親戚商量,參加者遲疑猶豫,久議不決,蔣介石氣急,在舅父面前大發脾氣,親戚們才同意二人離婚,但是,“離婚不離家”。直到1927年8月,蔣介石下野回溪口,才補辦了一紙《離婚協議書》。王舜祁:《蔣氏故里述聞》,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頁。

姚冶誠原是上海妓館中的孃姨,蘇州人,自幼父母雙亡,靠開糖果店的小叔養大。丈夫從事殯葬、腳力為生,不久離異。1912年與蔣介石結合。初時,兩人感情不錯,但姚冶誠好賭,常與鄰里吵架,又不懂得照顧人。1920年5月,蔣介石得了傷寒,姚冶誠沉迷賭博,不為蔣介石“侍疾”,出言、舉動都很冷淡,氣得蔣介石立即從寓所搬出,住進旅館。23日,蔣介石由戴季陶夫人送入醫院治療,直到26日晚,姚冶誠才到院探視。蔣介石大怒,勒令姚立刻離開,嘆息說:“餘夙世孽重,遇此冤家也宜哉!”《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20年5月27日。當時,蔣起意與姚斷絕關係,但是,蔣緯國為蔣介石收養之後,即由姚冶誠撫養,認姚為母。蔣介石疼愛緯國,不願讓他有無母之感,其間,蔣母到上海探望兒子,與姚冶誠住在一起,蔣母也覺得姚氏“兇狠”,無法共處。蔣介石託人試探姚的離異條件,覺得姚“敲詐為事,唯利是圖”,便決定與姚暫時分居。此後,蔣常年在外,而姚冶誠則攜緯國常住寧波或奉化。分居之後,二人關係有所好轉,蔣介石給姚寫信,也會出現“無時不想著你與緯兒”一類詞句。1924年至1926年北伐前夕,姚冶誠三次帶緯國去廣州,和蔣介石相聚,但時間都較短。1926年元旦,姚及緯國到廣州,與陳潔如不能相容,於2月19日返滬。1927年,蔣介石為與宋美齡結婚,與姚協議離異,由蔣負擔生活費用,姚冶誠攜蔣緯國移居蘇州。

蔣介石難以處理的是和陳潔如的關係。陳潔如,原名潞,浙江鎮海人。1906年生。父親陳鶴峰,在上海當“棧師傅”(倉庫保管員)。陳潞於1918年進入愛國女學讀書,與後來成為張靜江續絃的朱逸民成為好友。蔣介石常去張府訪問,因此與陳相識,為陳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