袞自有主張。經過安排後,又進行審訊,在刑部會集更多官員聽審,並派明宗室晉王和前明大學士謝升來當廷質認。
晉王下死口說不是真太子;謝升看了一眼少年人,也搖頭稱非是。
太子高聲對謝升說:“謝先生,您在東宮給我講課,城陷前還給我講‘臨危授命’一題,不知您還記得嗎?”謝升大慚,一揖而退,仍舊默不作聲。
主審漢官錢鳳覽見狀憤恨,怒斥謝升與明宗室晉王不仁不義。此時,他仍未揣摩到清廷主子多爾袞的真意。
審畢,各人仍皆送監嚴加守護。於是,多爾袞坐便殿,把滿朝文武大臣(包括在北京降清的前明朝臣)都喚來,探究大家對此事的意見。前明臣子們多是人精,皆唯唯而已。只有錢鳳覽與另外一個漢臣趙開心力爭這個崇禎的太子為真,希望清朝恩養。
多爾袞沉默了一會兒,忽然拍案而起,大怒道:“真假且不必爭,朝廷自有處分。但晉王乃前明王子,謝升前朝大臣,錢鳳覽出言不遜,無上蔑尊至極!偽太子及有關涉案人員,包括錢鳳覽,趙開心,皆斬首示眾!”
有人假惺惺求情,多爾袞“開恩”:“錢鳳覽畢竟本朝臣子,賞他全屍,斬刑改為絞刑,趙開心免死。”
清廷獄具,認定崇禎太子是“偽太子”,而案件的“證人”為崇禎妃子“袁妃”和明朝的宗室晉王。晉王不必講,此人乃外藩,先前為清軍在山西所俘,他本人根本沒有見過太子,滿爺爺讓他說啥他就說啥。另外一個“袁妃”,也是假冒,真袁妃在北京城陷前已被崇禎帝親自砍死,清政府自己入京時曾佈告過“禮葬”故明的帝、後、妃子,其中就有袁妃在內。這件事情,大概多爾袞自己都忘了,或者他就是強權當真理,說什麼就是什麼,毫不顧及。
至於定案時作證的“袁妃”,其實是當年魏忠賢的“義女”,即送給天啟皇帝玩弄的任妃。這個壞娘們居冷宮多年,求媚清朝新貴,自告奮勇做假證,不足為怪。
最終,不僅崇禎的真太子被殺,引他見周奎的宦官常進節以及十名承認他是太子的前明錦衣衛官兵,皆一同被殺。
大約在北京“太子案”的同時,南京也有“南都太子案”。其實這個“太子”乃前明駙馬都尉王昺的侄子王之明,冒充太子名號想得享富貴。當時,在南京即位的弘光帝也很緊張:“太子若真,將何以處朕!”奸臣馬士英等人為了保住自己地位,自然嚴刑拷求。當時,南方地區廣大士民痛恨馬士英等人,對他們懷有成見,所以大多數人反而認定這個太子是真的,各地將帥,包括史可法、何騰蛟、左良玉等人均上疏力挺這個假太子。後來,史可法從前往北京的南明使臣左懋第處知道真太子在北京,非常後悔,曾致書馬士英承認過錯。左良玉這個弄權跋扈的大將,卻反而以擁護“太子”的名義起兵窩裡反,發大兵向南京進攻。
所以說,當時南北兩個“太子”,北京的是真,南京的是假。如此明白的史實,至今卻仍有不少學者喋喋不休地吵個不停。其實,早在20世紀早期,學者孟森已經列出詳實歷史檔案對此有了定論,但由於孟教授以古漢語筆法寫出,今人基礎不厚,又不鑽研,故而仍舊爭來爭去,實為荒謬至極。
清廷對待明朝宗室,表面加以恩禮,其實養起來的卻是疏遠小宗,明皇近親直系,屠戮無遺。究其機心,險刻深遠。自然,他們對前明公主等女性親屬毫不為意。長平公主知道哥哥被殺後,憤然出京,但清廷強迫她出嫁,不久這位公主抑鬱而死(金庸把她變成女大俠,實無此事)。
清朝初建的幾十年間,打著“朱三太子”旗號起兵的有好幾起,最有名的當屬康熙時吳三桂起兵後那個以“朱三太子”起兵的“天地會”首領楊起隆。康熙十八年,湖南抓到了一個和尚朱慈燦,這位確是崇禎帝另外一個兒子,他從北京逃出時年僅十二,多年流落,倖免於難。康熙帝把他與楊起隆列為同宗,誣之為假,藉口是北京城陷時朱慈燦年少,不可能逃脫,於是以“偽皇子”名義處死。
這還不算,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廷又找到了崇禎帝惟一倖存的兒子朱慈煥。明亡六十餘年後,康熙帝十分陰狠地以“偽皇子”名目誅殺了此人。多爾袞時代,殺崇禎真太子,用心尚或可諒,當時南明未下,全國未定,明太子活著是個大隱患。但康熙後期,太平盛世,清朝坐穩天下,康熙出此毒手,真是至陰至毒之心,無非是對前明皇族斬草除根。
這件事情,案件當事人李方遠在自己筆記《張先生傳》中記得清清楚楚。康熙二十二年,李方遠在一家路姓大戶家中首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