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這樣一來,最尷尬的當屬史可法了。

假使當初史可法當斷就斷,以王朝倫序作為最佳選擇,擁推福王當皇帝,馬士英就無從居功,高傑等四軍鎮也無法因“定策”之功而跋扈。正是東林黨錢謙益等人的萬般遊說,致使史可法一誤再誤,失去了獨當一面首推福王即位的歷史機遇。

有人會問,福王乃酒色昏庸之徒,史可法直接推他當皇帝,合適嗎?當然合適!崇禎帝察察之君,乾綱獨斷,剛愎自用,結果又如何!南明舉步維艱之下,其實推擁福王這位庸懦之君,反而能最大限度發揮正人在朝的效力。

假使史可法有第一號的擁立之功,福王繼位後,自然會把國事皆交予他及東林系諸位在朝正直之臣。至於福王本人花花錢、喝喝酒、玩玩女人,對於一個明末時的“國家”來講,帝王這種私人品德方面的事情,純屬雞毛蒜皮小事。而眾人認定是“賢王”的潞王,其實就是個古玩愛好者,他平時保養著手上長六七寸的大指甲,竹簡護之,行步顧影,娘娘腔一個,談不上雄才與大略,只是給人印象較謙恭而已。

舍福王立潞王之議,正如揚州進士鄭元勳所講:“禍亂由此而始矣!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德澤猶系人心,豈可舍其孫而立侄?況且,應立者不立,則誰不可立!萬一左良玉、鄭芝龍等人各有所意,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有誰能禁者?倘立潞王,置福王於何地?殺之?幽之?如此,天下騷動,干戈相向,萬萬不可!”

欲向江南爭半壁(7)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既然手中有史可法親筆所書福王“七不可立”的證據,又有高傑等武將做後盾,馬士英和太監盧九德等人大張其事,與眾將集體在鳳陽皇陵搞“宣誓”,擁立福王,並即刻率兵迎接朱由崧向浦口進發。

為了震懾史可法等人,他還四處張發文告,表示說:“聽聞江南有人尚持異議,謹率兵五萬,駐紮江干,以備非常”,一下子給史可法來個大下不來臺,把他推上了亂臣賊子的邊緣。

懊惱無際之餘,一肚子苦水的史可法只能承認現實,順水推舟,在浦口上船,跟隨福王一起去南京。

福王開始時還假意謙虛,表示“宗社事重,我不敢當”。但是,“群臣固請”,福王也就順坡下驢,坐上皇位。

退朝之後,姜曰廣、高弘圖質問史可法為何改變主意,史可法憂慮滿腹,搖頭嘆氣而已,不敢明說自己曾向馬士英寫信訴說福王“七不可立”的事情。

諸臣之中,給事中李沾之很能表演,當眾大叫:“今日不立福王,我要撞死在此!”勳臣劉孔昭(劉伯溫後代)不甘示弱,四處假裝找劍,故作自殺殺人狀,大喊“大家一起死!”亂哄哄好不熱鬧。旁觀諸人心內明白,相顧微笑,都知道這二人是在演戲,目的是博他們自己能居定策擁立之功。

由於崇禎太子下落不明,福王朱由崧暫稱“監國”。但僅僅過了十二天,他就正式即位為帝,改元“弘光”。

由於馬士英的策立之功,就成為文臣第一,史可法倒變為第二。加官進爵,馬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鳳陽總督;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原南京禮部尚書王鐸與原詹事府詹事姜曰廣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

史可法知道自己被馬士英所賣,不可能遭到新帝十分信任,只得自請出朝,督師江北。由此一來,馬士英在朝變為“首輔”,史可法的加銜,一直是虛銜而已。朝內大權,漸漸為馬士英所攏。南京東林黨人以及士大夫雖然大喊“秦檜在內,李綱在外”,但都是空嚷嚷而已,於實事無補。

東林黨人的私心遊說,造成了史可法對立儲問題的猶豫;柔懦不決,又造成了馬士英等人擁立弘光帝的既成事實。

弘光既立,一方面信任馬士英,一方面依賴推舉自己的四位武將,終於造成日後尾大不掉的局面,致使武人跋扈,不聽節制,最後把弘光朝廷送上不歸之路。

痴如劉禪,淫如隋煬,如此弘光帝,加上文有馬士英,阮大鋮,武有左良玉、劉澤清等人,難怪南京小朝廷是那麼短命。正是這樣一個朝廷,面對北中國沸如湯火、清廷自顧不暇的大好局面,坐失良機,且很快大禍臨頭。

最無遠見的政略

——南明“借虜滅寇”的國策

弘光帝繼位後,立刻宣佈要為崇禎帝“復仇”,把矛頭直指農民軍。這一幫朝臣,無論賢愚,都似乎忘記了現在與南明爭天下的不是“賊”,而是“虜”——清朝政權。

弘光政權之始,有史可法、姜曰廣、高弘圖、劉宗周等正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